建
在政策推动下,当前在房建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工程总承包业务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格局与能力建设方向。也由于政策的要求,导致房建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大部分工程总承包项目是以联合体的方式在开展。
由于在房建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时间不长(在工业领域如化工、电力等行业工程总承包业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了),当前大部分企业(无论是设计院还是施工企业)全过程管理能力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导致了工程总承包市场假总包、假联合的现象大行其道,当然,这也不怪企业个体,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我国建筑行业的起始是参考苏联模式的,天然存在着设计与施工分离的现象——这种分离导致了行业的碎片化、专业间的壁垒根深蒂固,“联而不合”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此。
对照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市场情况,我们认为“联合体”这种模式应该是过渡阶段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可以提供佐证。上文我们提到的“政策”全文叫《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历经三个版本,前两版是分别在2017年、2019年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最后一版是2019年底发布的正式稿,正式稿与两版征求意见稿最大的不同就是“双资质”的要求,两版征求意见稿在承包人资质方面要求的是单项资质,即有设计资质或者施工资质就可以承接,但在正式稿中对承包人资质方面要求的是“双资质”,即有设计资质和者施工资质才可以承接,如果不具备,那就以联合体的方式承接,“或”与“和”一字之差,但对行业的影响巨大,由于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双资质”的条件,通过联合体的方式就可以将设计、施工两家单位捆绑起来,制造了一出偶像剧中的经典剧情——两个本来不对付的男女,由于偶然因素困于荒山野岭,日久生情……
所以,既然联合体是过渡阶段的产物,未来必然还是以独立承接为主,因此,“联而不合”的现象约早打破,企业从联合体到独立承接过渡的时间就越短,就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如何打破?
我们认为应该从组织、人员、资金、理念、利益五管齐下。
首先是组织一体化。当前“联而不合”最突出的现象就是设计人员的工作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还是在办公室画图,对现场情况的了解、跟施工单位的沟通物理距离太远、心理距离更远,所以要解决“联而不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组建一体化项目部,让设计人员现场设计,了解现场状况、了解施工诉求。当然,这种方式也要考虑项目的大小、成本投入以及设计人员激励的问题,但组织一体化是前提,即使再大的困难也要做。当然,在项目部组织架构方面也要考虑岗位设置的标准化问题,这样有利于设计、施工单位配置相关人员。
其次是人员一体化。把人放在现场了,但不能人在心不在,设计、施工人员要形成团队、行成合力,不能形成“部门墙”,这就需要考虑在项目部内人员搭配的问题。以“混而不散、优势互补”为原则进行联合体项目部组建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即项目部内设机构的人员构成方面,每个部门既要有设计院的人,也要有施工单位的人。当然,在部门领导配置方面可以根据各级企业特点配置,比如设计管理部的正职是设计院的人,副职可以为施工企业的人,工程部的正副职设置则反之。只有长期在一起了,才能深度融合,才能有切身之痛、才能感同身受、才能产生共情。
第三是资金一体化。项目管理过程就是资源调配的过程,在各种资源中资金是最核心的资源。当前联合体项目大部分没有做到资金一体化,基本是设计归设计、施工归施工,即使是业主把资金打到牵头方,牵头方也是过一下帐而已。资金没有一体化管理就不能突出项目部的“权威”,这点设计院的短板最为明显,设计费占整个项目造价的比例大概1%~2%,正常情况下设计院项目管理人员日常没有管过那么大量的资金,对资金使用计划、资金平衡没有具体操作过,更别谈税务筹划、融资等更深的问题了,所以资金一体化对设计院来说更为重要。
第四是理念一体化。设计行业与施工行业的特点不一样、企业与企业的文化也不一样,设计与施工组成联合体,不可避免的会有文化、理念、习惯方面的差异,比如休假制度,设计院的工地休假制度相对宽松,基本大部分设计院规定是3个月可以休一次假,但施工单位可能是6个月休一次假,这个差异是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的,但在同一个项目部、甚至同一个部门有这些差异日积月累就成了问题。为此,有的联合体项目部会制定项目部的类似《员工手册》一类的册子,尽量弥补这些差异,形成具有联合体项目部特点的文化。我们认为,联合体文化中一方面要强调团队,另外一方面要强调融合,包括文化的融合、也要包括成果的融合,即设计、施工、采购的深入融合。
最后是利益一体化。项目最终的目的是盈利,联合体项目也应该如此,为此,既然组建了联合体项目部,设计院、施工单位要优化各自的分配机制,将联合体项目整体利益作为考核对象,而不是将设计、施工分割开来单独考核。当然,设计施工联合体利益如何分配,可以参考笔者的另外一篇文章《联合体模式下工程总承包利益如何分配?》,在此不再赘述。
破解联合体“联而不合”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试图从五个方面以点带面提供一些建议供从业者参考,但实践出真知,一定有更好的实现真联合的其他途径,我们拭目以待!(作者: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