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融入社会基层,重构治理体系,激活城市细胞

聚焦责任规划师制度 纵观各地探索与案例

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的决策部署,解决基层规划专业技术力量不足、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具有长远意义的一项改革实践。本文介绍了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四川等地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的探索实践与典型案例,供设计企业参考。

搭建蓝图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规划队伍能力建设与规划师角色转型不仅需要从业者的自觉行动,更需要依靠合理的制度进行正向推动。为推动责任规划师制度落地,北京市规自委在全市多家规划设计单位共同协助下,搭建起一套“1+5+N”的责任规划师工作体系。其中,由综合协调组、专家组、研究组、宣传组四方共同组建1个市级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开展跟踪调研、制度完善、能力培育、智慧协同、宣传报送五项常态化支撑保障工作,最终完成孵化N类落地项目的具体目标。规划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综合整治老旧社区、提升城市微空间品质、历史街区保护等多个不同领域,具体案例涵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2021年年底,北京市16个城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完成了责任规划师聘任并开展具体工作,全市共有84家单位、304个团队,以及34名以个人身份签约的专业人士承接责任规划师工作,展现出全社会积极参与总体规划、推动街区更新和治理的高涨热情。

作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江苏省南京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夫子庙风景区执行了“设计大师一支笔”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建设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南京市的责任规划师工作范围从城市拓展到乡村,“一支笔”发展到由各种专业背景人士构成的规划团队协同工作,工作阶段由仅注重规划编制扩展至规划建设全链条。根据地区发展特点和工作重点,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采取了多种模式。该市成立了由知名专家、市规自局及实施主体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负责重点项目规划方案技术咨询。同时,设置了总规划师制度,负责对各类规划编制及实施提供专业咨询指导和技术把控。南京市选聘社区规划师,参与项目方案设计、建设及后续发展维护的全过程,并监督规划落实;同时,聘用专职乡村规划师,充实基层规划自然资源所队伍力量。基于此,南京市近年来探索涌现出小西湖、莫愁湖街道、颐和路等一批社区生活圈建设优秀案例。

在山东省聊城市,责任规划师的责任范围以镇街、园区为单元,服务于历史街区、已建城区、新建城区等不同区域,工作各有侧重。其中,历史街区聚焦城市微更新与传统文化弘扬,推动规划高质量实施;已建城区聚焦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着力建设精致城市;新建城区聚焦人居环境改善,促进城市品质提升。聊城市责任规划师制度落地采取“1+N”的形式,即聘用1个责任规划师团队服务整个主城区,团队再细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服务一个主城区镇街(园区)。如今,责任规划师制度已在该市微改造、建设微景观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激活城市“最小细胞”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市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进一步推广社区规划师制度,将社区规划师作为社区更新行动的专业服务力量,全程参与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海市各区的社区规划师结合本区特征,采取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重点围绕聘任方式、人员来源、工作职责、制度和经费保障五个方面展开。社区规划师一部分是由区政府或区规自局聘任,各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双向选择确定,还有一部分是由街道自发选择和聘任。社区规划师以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人员为主,部分区也会在规划资源管理部门选派人员或由社会组织参与,另有部分区采取前两类人员相结合的模式。社区规划师主要职责是跟踪指导或参与社区规划,开展社区系统性评估和规划,形成更新行动或工作清单,全程参与社区项目建设,开展相关宣讲和培训等。上海已开展相关工作的区都颁布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工作方案等文件,在区级层面形成社区规划师制度,明确了职权、工作范围、工作保障等内容;部分区还在区级层面形成了统筹平台机制,保障社区规划师工作有序开展。

随着公众对美育、公共艺术、生活环境等高品质空间的需求越发强烈,广东省广州市深入探索社区设计师工作,运用“绣花”功夫,推动城市设计从“广覆盖”到“全覆盖”,从“亮一点”到“亮一片”,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各区结合实际,聘请社区设计师入驻全市各街道的城乡社区,因地制宜出台了12套社区设计师实施方案,并建立运行管理、提级会审、工作督导等制度有效保障社区设计正规化、常态化运行。较之大体量公共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型小微空间分布广泛,成为广州市社区设计师的关注重点。设计大师不仅亲自操刀设计,聚焦口袋公园、公厕、变电站等市民关切的小项目,打造城市活力“新场所”,而且还严格监督把关,打通从设计到实施的“最后一米”,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为调动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社区设计师从居民生活入手,关注社区老人生活,把社区配套“补起来”;让儿童参与社区体检,使社区设计“亮”起来;汲取群众意见,让社区风格“潮”起来。

重庆市将规划引领和社会治理相协同,按照“公益导向、试点先行、协同推进、共治共享”原则,多部门共同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让规划设计专业人员走出图纸、走进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该市择优选任首批13位社区规划师,“一对一”志愿服务中心城区13个试点社区。在此基础上,以踏勘调研、规划服务、社区营造、交流研讨、方案竞赛、刊物编写、宣传推广、制度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规划师做、名师做、居民做、大家做”四大行动。

多方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在规划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短板”。因此,江苏省引导广大规划师深入基层,各地开展了以“共绘苏乡”为主题的规划师下乡行动,积极探索跟踪式、扎根式、陪伴式规划服务模式。为做好乡村规划师的政策保障和业务指导,该省以统筹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为主线,逐步建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的体系,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文件,明确具体技术和工作要求。此外,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等相关单位创新行业管理,结合评选表彰、职称评定和示范推介等激励支持措施,建立规划师下乡服务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的城市,四川省成都市自2010年起就向全市乡镇派驻乡村规划师,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出谋划策。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沉淀,该市创新出“1573”乡村规划师工作模式。其中,“1”即一个人员定位,乡村规划技术负责人。“5”指五大渠道,即社会招聘、机构志愿者、个人志愿者、选调任职、选派挂职。“7”是七大职责:规划决策参与者要向当地政府提出规划意见建议书,规划编制组织者要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规划,规划初审把关员要参与审查乡镇建设项目方案,实施过程指导员在实施过程中要参与指导项目,乡镇规划建议人要向当地政府提出改进规划的建议和措施,基层矛盾协调员要化解基层规划矛盾,村庄规划研究员要发表村庄规划发展有关论文。“3”是指运行保障、管理保障、资金保障。“1573”工作模式明确了乡村规划师制度建设为什么做、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实现由乡村规划师向“乡村规划师+”的转变。

纵观各地的实践探索,责任规划师作为一股“新力量”介入基层治理体系,带来的不仅是社区和乡村规划技术支持的提升,更是基层规划治理体系的重构。责任规划师制度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与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之间搭建了“桥梁”,开辟了规划师融入社会基层、践行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新空间。 (黄薇)

2022-10-24 融入社会基层,重构治理体系,激活城市细胞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629.html 1 3 聚焦责任规划师制度 纵观各地探索与案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