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的世界级想象空间(上)

导读:对标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我国中央和地方近年来的一件大事。今年,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印发的《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北京将以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统领,带动协同发展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是早就定下的目标。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发挥一核作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更早之前,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通知》提出,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打造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此外,在珠三角城市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当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则提出,要“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至此,三大城市群全部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国三大城市群具备规模优势

尽管我国大大小小叫城市群的有一二十个,但较为成熟的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个城市群国土面积占全国面积5%左右,人口约4.2亿,贡献了中国近一半的GDP(由于统计原因,不含香港和澳门)。

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介绍,长三角作为国内最成熟的城市群,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但与其他五大城市群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人均GDP,长三角城市群的约1.8万美元,仅为其他五大世界级城市群2015年时人均GDP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曾经作为访问学者或上海市政府相关项目的培训学员去过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沈开艳介绍,她发现在世界五大城市群都有一个科技创新聚落,比如美国纽约、波士顿、日本大阪、京都和神户等。中国北京、深圳和香港也形成了科技聚落,但就城市群整体来说,科技创新方面还是相对较弱。

2021年9月,在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和南京进入前10名。从城市群维度比较,美国的纽约都市区、波士顿都市区和巴尔的摩-华盛顿均在前10名(只有费城不在)。

金融是又一项衡量指标。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王红霞表示,以上海为例,尽管上海目前是仅次于伦敦、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上海的头部机构投资者数量和资产规模远低于伦敦、纽约等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且,上海金融市场的开放力度明显不如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的境外投资者占比高达40%左右,纽约的境外投资者占比也在16%以上,而上海的境外投资者仅占投资主体的1.2%左右。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凯表示,说起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力,产业、金融、科技、文化是最常提及的几个观察指标,但高等教育资源其实也是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一项重要资源。在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级中心城市,国际一流高校云集已是一种“标配”,大学学术声望与所在城市和国家形象互为“营销名片”、相得益彰。

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2019年)和后(2022年),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前100名高校中,伦敦有6所、巴黎有4所(2019年3所)、纽约有3所、东京有2所。中国大陆只有7所,其中上海有3所、北京有2所、杭州和合肥各有1所。

2021年10月,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联合发布《长三角人类发展进程报告(2010-2020)》显示,教育水平是长三角地区人类发展的主要短板。报告指出,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教育指数仅有0.712,比0.814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正式推出)值低约0.1,是影响该地区人类发展的突出短板。在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中仍有24个地市的教育指数低于0.70,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从综合实力来看,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与世界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也存在一定距离。全球城市实验室发布的《2021年全球城市500强》显示,在前50名城市中,中国仅有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和广州上榜。而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四个核心城市纽约、华盛顿、波士顿和费城均在前50名。

三大城市群的创新活力各有特征

我国三大城市群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曾刚表示,三大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以前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譬如,争夺投资,特别是争夺外资、来自中央政府的研究项目,甚至包括人才,因为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地理上离得比较近,空间上也是连片的。

“‘十三五’期间情况有很大的变化,”曾刚介绍,“三个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开始强调应该成为‘一家人’,更多转向合作。现在一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有些投资还不一定要。因为这些特大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要对投资进行筛选。不像以前,只要有投资都要,现在慢慢开始更多转向高质量发展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堂林对2012年-2019年三大城市群创新综合能力做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综合能力得分由0.518增长到了0.970,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综合能力得分由0.181增长到了0.473,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综合能力得分由0.157增长到了0.509。同期,三大城市群的创新效率也有很大变化。长三角城市群由0.72提升至0.93,京津冀城市群由0.35提升至0.81,珠三角城市群则由0.74提升至0.94。

从纵向看,国内三大城市群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发展“痕迹”。而从横向上看,国内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差距还比较明显。

沈开艳介绍,发展活力就是指未来的潜力,这种潜力的表现可以从诸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产业,或从企业活力(比如独角兽企业,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等反映出来。从2016年开始,工信部每年会颁布一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类似“独角兽企业”。到现在已经公布了5批,从这5批全国单项冠军的数量来看,长三角是最多的,呈现出苏南、浙北和上海全域分布态势。

国际市场咨询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在2020年2月初超过1000家。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68家、京津冀64家、粤港澳大湾区32家。

沈开艳解释,从数量上看,长三角是最多的。从体量上看,北京的独角兽公司估值最高,字节跳动贡献了京津冀地区所有独角兽公司估值的近一半。但从中位数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独角兽公司最有竞争力。“从三个衡量角度看,三个城市群各有优势和特征。”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密表示,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活力、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要素流动等指标的协同性上呈现明显的“向心、成群、联动”的特点。简单来说,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特征较为明显;长三角城市群的梯次结构和成群特色较为鲜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联动性和发展活力较为突出。具体而言,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其他城市均与北京保持高度的经济联系,其次是天津和河北石家庄。京津双城联动与石家庄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相结合,形成了核心城市引领、特定空间结构支撑的发展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的五个主要城市中,上海市对外的经济联系最强,但其他主要城市的辐射能力也较为均衡。长三角城市群的要素流动等经济联系较强,产业结构梯度合理、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竞争力,正在从“一群城市”向“城市集群”转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另两大城市群对比都是最高的。“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也有明显的‘中心城市引领’特征,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显著。”周密说。(未完待续) (肖隆平)

2022-10-24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631.html 1 3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的世界级想象空间(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