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市场瞭望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政策满意度调查研究

□武汉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 印霓

2019年12月,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在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和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的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要求和措施。

2020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第一部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的专门性法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建立健全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支付专户、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完善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规范了定期专项执法检查和工作督查制度,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得以基本建立。

为研究该项政策的执行效果,本文基于全国9个省份10131名建筑业农民工实地调查问卷数据,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政策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论显示,《条例》出台后工资支付的规范性和及时性明显提高,大多数农民工对当前工资支付状况较为满意;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工资收入依然是农民工关注的重点;其次,对重大疾病、子女上学方面的政策诉求较养老、失业、住房等问题更显

目前,从学术界来看,还很少看到关于农民工对政策满意度的实证调查,而深入了解农民工个体的利益诉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评估,制定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农民工政策,对于当前我国解决农民工问题意义重大。

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欠薪问题具有典型的行业特指与群体特征——建筑业与农民工。为什么在国家高度重视且历经多年治理之下,唯独建设领域的农民工工资拖欠成为无法根治的顽疾?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

(一)建筑企业用工体制改革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建筑企业用工体制改革之前,有自己独立而相对固定的建筑工人;建筑企业不再有一线建筑工人之后,建筑企业的劳动关系自建筑企业之内剥离至建筑企业之外,进而,建筑业劳资关系溢出了劳动法制的范畴,反映到包工头与农民工之间,并进而转为乡村社会关系。农民工不仅难以进入传统劳动关系,甚至不能进入传统劳务关系。造成了建筑业农民工依赖于包工头模式去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作机会。

(二)建筑领域信用体系缺失对恶意欠薪的影响

信用体系作为经济交易的核心枢纽,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建筑行业信用体系缺失主要表现在建设企业和建筑企业、建筑企业和分包企业、分包企业和农民工的信用缺失,当前市场部分建设企业、建筑企业和分包企业利用我国建筑行业买方市场、劳动法制不健全、“行业惯例”等因素随意或恶意拖欠,造成众多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

(三)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建筑业农民工高流动性的影响

任何行业人员流动的加大必然助推劳资关系的恶劣,加剧工资拖欠的事件发生,这一方面在建筑行业尤为突出。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使农民工大量涌入城镇,而建筑行业农民工较差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使农民工保持了高流动性。相对改革开放初期,尽管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工作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相对其他行业工作,仍然较为恶劣;另外,涌入城镇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在失业、养老、重大疾病、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方面仍存在较多不平等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缺陷,这些都是加速农民工人员流动的重要因素。

研究设计

目前,在研究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文献中,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对策的比较多,也有少量的调查研究是从农民工个体角度展开,但调查涉及的地区或样本较少,不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2020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得到国家及社会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度很大。本文以此为契机,在政策实施18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民工对政策满意度的广泛调查,以10000份农民工调查问卷为目标样本量,最终获取9个省份154个建筑工地的10131份样本。本次调查严格遵循随机抽样原则,样本量较大,调查结果具有较好代表性。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本次问卷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调查时间为2021年11月。考虑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选取了湖北、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重庆、贵州、湖南等9个省份154个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微信二维码扫码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为提高农民工的参与度,问卷基本按照农民工利益诉求的表达习惯设计题目,尽可能使题意通俗易懂,并严格控制题量,只设置了16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性问题。前6题为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种等基本信息,7-14题主要为调查工资收入、欠薪、《条例》政策的满意度等;15-16题主要提取“重大疾病”、“养老”“失业”“子女上学”“住房”等5个关键词,用于调查农民工最担心的生活负担;提取“工资收入”“劳动强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落户”“子女入学”“公租房”等8个关键词,用于调查三项农民工最希望改善的社会保障政策。最后一题提出“对现行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您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农民工更加充分地表达诉求。本次调查最终收集到10131份有效问卷,样本选取将10131份有效问卷全部纳入,整体看,样本数据覆盖面广泛、数量丰富,能较好地满足调查和分析要求。

(二)变量说明

此次共选取了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种、是否外来务工、月工资收入、收入满意度、条例后支付规范性、工资支付满意度、最担心的生活负担共11个变量。为了更好反映《条例》执行效果,变量设置如下: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工资支付满意度,调查问卷设置的问题为“您对目前的工资支付情况是否满意?”为定量型变量,变量取值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为方便量化分析,将“满意”赋值为3分,将“基本满意”赋值为2分,将“不满意”赋值为1分。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剩余10个变量,可以区分为A、B两类,A类为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种、是否外来务工、月工资收入、最担心的生活负担8个变量,属个体基本情况描述变量;B类为收入满意度、条例后支付规范性2个变量,属满意度描述变量。同上,为方便研究,对此10个变量进行赋值。其中,地区、性别、工种、是否外来务工、最担心的生活负担5个为定类型变量,年龄、文化程度、月工资收入、收入满意度、条例后支付规范性5个为定量型变量。

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与国家统计局《2021年中国农民工监测报告》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样本基本信息统计特征如下:性别分布情况为,男性占比86.9%,女性占比13.1%;年龄分布情况为,40岁及以下占比51.7%,41-50岁占比30.8%,50岁以上占比17.4%;文化程度分布情况为,小学文化程度占15.67%,初中文化程度占50.3%,高中文化程度占17.1%,大专及以上占16.8%。

本次调查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基本相符。71.4%的人表示知道《条例》的主要内容,85%的人表示《条例》出台以后支付情况已逐步规范,85.4%的人表示对目前的工资支付状况满意或基本满意。此外,共有2362人就“您对现行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有何意见和建议?”的开放性问题给予有效回答,主要在“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及时性”等方面表达了更加强烈的诉求。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

对于工资支付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需要考察的几个变量中,被解释变量工资支付满意度具有三个层次的有序变量,解释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月工资收入、收入满意度、条例后支付规范性五个为定量型有序变量,其他变量都是分类变量,显然,非常适合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二)建立模型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公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i为被解释变量的类别个数;M为解释变量的个数,为回归系数。

借助SPSS26.0软件,首先对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变量的容差均大于0.5,VIF(方差膨胀因子)值均小于3,说明变量不存在共线性。使用平行线检验,结果p值大于0.05,说明模型适合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另外,模型拟合信息显著性小于0.05,拟合优度皮尔逊显著性小于0.05,说明模型整体有效,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三)分析结论

1.工资支付满意度的描述分析。从工资支付的满意度的统计情况看,10131份有效问卷中,对于“您对目前的工资支付情况是否满意?”问题,有1487份选择了不满意,占比14.7%;有4460份选择了基本满意,占比44%;有4184份选择了满意,占比41.3%。且均值为2.27,可以认为大多数农民工对当前工资支付基本满意或满意。

2.影响工资支付满意度因素的分析结论。从以上分结果可以得知,年龄、地区、性别、工种、是否外来务工、最担心的生活负担6个变量P值均大于0.05,文化程度、月工资收入、收入满意度、条例后支付规范性4个变量P值均小于0.05。因此,在95%的置信水平之间,文化程度、月工资收入、收入满意度、条例后支付规范性四个因素对工资支付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收入满意度对工资支付满意度正相关且影响最大,收入满意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工资支付的满意度增加8.96个单位。其次,条例后工资支付规范性对工资支付满意度正相关并呈较大影响,说明条例实施后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满意度有所提高。此外,文化程度也与工资支付满意度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对工资支付的满意度也越高,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更善于维护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比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要少。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加强工资支付的规范管理、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这些都能够提高农民工对工资支付政策的满意度,政府在上述方面应继续加大政策力度。

3.农民工最担心的生活负担的描述分析结论。根据10131份有效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45.1%的人认为最担心的生活负担为重大疾病问题,21.4%的人最担心的生活负担为子女上学的问题,失业、养老、住房问题均占比约10%左右。从统计结果看,重大疾病和子女就学问题比其他问题更为重要,这也与当前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职工没有实现同工同酬等原因相关。

政策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看出,在国家日益完善的工资支付保障体系下,在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大力支持下,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及时性和满意度均有明显提升,同时在工资收入、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诉求仍十分迫切。由此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建设

从上述实证分析结论可知,中央出台的《条例》实施后,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满意度有所提高。因此,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继续深入建筑行业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建设,可以明显改善工资拖欠的现状,一方面是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经济惩罚,对界定为无故拖欠工资的企业,不仅要求全额支付应付工资外,还要求承担额外的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对建筑行业劳动争议建立一套简洁高效的救济机制,提高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灵活性,并广泛宣传和推广应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畅通维权渠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城市融入机制

持续加大涉及农民工的社会政策调整力度,进一步增强农民工市民化的权利。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力度,实现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养老、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中心,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指导,促进合理流动;早日取消“农民工”特殊称谓,消除身份歧视。

(三)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收入水平

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建筑行业部分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会逐渐被替代或淘汰,因此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促进农民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建筑企业内部,随着企业转型,原有的低技能农民工随着企业转型的步伐促进新技能的获取。另一方面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在失业保险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通过加强外部市场的所缺技能的适配性培训,并形成机制,为失业农民工设计和实施技能培训项目,使其能够重返劳动力市场。

(四)创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

加快推动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城镇义务教育资源,解决因公办学校学位不足只能就读民办学校,而民办学校费用过高不得不放弃随迁就读的现实问题。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户籍解绑,消除以户籍为标准对随迁子女进行的入学、分班限制,保障随迁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有针对性地完善异地高考政策,满足随迁子女平等参与学籍所在地高考的需求。由中央统筹对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较多的省份给予专项政策支持,缓解地方政府因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而带来的财政压力。

2022-11-14 □武汉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 印霓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916.html 1 3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政策满意度调查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