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式在徐州园博园举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省政府副秘书长刘世虎,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安顺,市委副书记韩冬梅等出席。会后,徐州园博园正式开园,接待游客。
徐州园博园由中建三局建设公共展园、园林绿化和园区配套。主园区总面积约2595亩,设有“秀满华厦廊”“运河文化廊”“徐风汉韵廊”以及儿童友好中心,组成“三廊一心”总体布局。共建有65个展园,其中省级展园39个、国际园10个、创意园5个、企业园3个、大师园2个、公共园6个。
徐州园博园兼具山、水、林、湖等环境要素,顺应现有地形地貌及林相进行改造提升,实景展现区域绿色发展、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建设的典型成果,呈现自然风貌与人造景观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景。中建三局建设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匠心打造精品古典园林,交出了一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答卷。
生态修复,营造古典园林意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野趣的石阶漫步道,别致的景石,层次丰富的绿植,昔日山林宕口如今换了“绿色”新颜。杨柳婆娑,禾草摇曳,打造142万平方米园林绿化,犹如“一衣绿裳”,重新披拂在大地之上,呈现一幅山水诗意的实体画卷。
徐州园博园项目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地处吕梁山南侧、悬水湖畔的山林宕口区域,园中岩秀园所在的龟山宕口,原来是采石场,矿石开采导致这里形成残山宕口,场地高差较大,存在大量裸露岩石,生态遭到破坏,如何将古典园林意境和残山宕口地形地貌巧妙结合,是项目团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项目团队依山就势,保留原有“一湖四岭”的空间格局,对山林宕口进行生态修复和园林建造,打造两条东西向的实体景观廊——“秀满华夏廊”“运河文化廊”和一条串联南北岭湖的“徐风汉韵廊”,并充分考虑生态修复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打造儿童友好中心,最终形成“三廊一心”的总体布局。
经过反复调研考量,项目团队运用宕口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稳定边坡、理顺水系、崖壁覆绿,对宕口进行消险加固、排水系统疏导和钻孔植入绿植,最大限度绿化裸岩裸地。同时种植100多种草本、木本、宿根类色叶植物,恢复生物多样性,打造“一山一崖一潭,千松千石千花”的绝美景观,营造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水画意境。成功打造“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的成功范例。
此外,在宕口山体北面洼地,项目团队以“山水为行”,因地制宜梳理场地,打造清新风雅、淡素脱俗,又处处可觅诗歌的清趣园。观景远眺,园中廊、亭、楼、舫等仿古建筑群环抱“半亩方塘”,错落有致、相互呼应,又以青松翠柏、垂岸杨柳、丹桂红梅等沿小径点缀,处处暗香浮动、曲径通幽,凸显着古典园林意境美。
水系治理,延续历史文化脉络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园中水体生态草木繁茂、生机勃勃的真实写照。项目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将水系治理、园林景观、历史文化三者融合,以悬水湖上游河道和下游泄洪沟改造为基础,重新规划设计,开挖重建,融入大运河文化和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以特色文化符号为表现元素,通过园林艺术创新手法把大运河文化、徐派园林的根脉完美展现出来。
在上游河道,原有主干道已基本渠化,两侧驳岸坡度较陡,局部坡度超过土壤安息角,存在水土流失的隐患,枯水期基本无水。项目根据地形水系,在河道上铺设石块,种植多种草本植物,形成旱溪和生态沟,达到水质过滤和减少土壤冲刷的效果。
在园林中部,项目团队对河床进行开挖重建,设置两处拦水坝,保证水量的同时,实现长期蓄水。项目还在河道两岸修建约40座唐宋明清风格的建筑群,打造热闹、喜庆和参与感强的运河文化场景,营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诗意空间,传承运河建筑文化。
在下游泄洪沟,将原有河道结合场地景观,设计成为草沟形式,铺设大量景观石,辅以多种水生植物,使基底景观变得丰富多样。泄洪沟的另一大功能是将园博园两大重点园林展示区——徐州园和望山依泓园通过沟渠区分开来,形成以徐州历史文化中赫赫有名的“运女河”“梁王城”两大文化叙事主线,实现徐派园林特色和历史文脉传承的完美融合。
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无废园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项目团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研发+设计+制造+采购+施工”一体化建造优势,在仿古建筑、园林景观小品等建造上,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四新”技术,一系列“黑科技”的使用助力园博园结出一串串“绿果实”。
“徐州园”仿古建筑采用现代钢结构建造工艺,将“一斗三升”的汉代典型斗拱样式与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使用钢、铝合金等现代化轻质材料,满足绿色建造的同时,实现建筑上的大出檐、大悬挑,展现汉代建筑结构之美。“清趣园”仿古建筑采用砖木结构,使用可再生、环境友好、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更加绿色低碳环保。
项目建造过程中处处体现的是“变废为宝”,在宕口生态修复和景观再造时,项目团队没有将废弃岩石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石材遗弃,而是一部分进行内部回填,另一部分充当建材,应用于道路铺装、“生态沟”底部过滤雨水垫层、景墙搭建、花台堆叠等部位的施工,实现了高效利用、节约资源。项目团队还同步修建了废弃物回收处理站,将树皮树枝等集中回收,粉碎处理后作为有机覆盖物,还自然于自然,打造生态无废园林。这是环保应用与废旧改造利用的成功实践,使“城市伤疤”完美蜕变为城市“生态名片”。
绿色发展,久久为功。靠山修山,治水为水。中建三局建设者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示范样板,这座世界级文旅园林群正在向世界张开怀抱、广纳宾客。
(通讯员 王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