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敏)作为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12月8日-9日,以“韧性、安全、绿色、低碳”为主题的2022第九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聚焦“顶层规划”“数字智能”“技术创新”“装备制造”“城市更新”等领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和解决方案,探索城市立体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陈湘生、吴志强、朱合华、刘加平,法国水利科学院院士伊萨姆·沙鲁尔,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周迎新,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袁勇,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于宁,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张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卫东等嘉宾参与大会,与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在“线上+线下”开启了一场全球地下空间领域的巅峰对话。据悉,线上观看直播人次超过5万人。
地下空间是转型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韧性城市建设、“双碳”等新理念的要求下,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正面临着全新的外部形势和内在要求。会上,与会嘉宾认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对于构筑和完善城市防护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幕式上,来自上海、深圳、雄安新区等地的嘉宾也着重分享了这些具有显著代表性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范例。
刘千伟介绍,近年来,上海积极优化完善城乡空间格局,加强立体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引导,以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为重点,强化地上地下开发联动,形成功能适宜、布局合理的地下空间总体结构,推进地下空间有效利用,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上海地下空间的建筑技术、施工技术、环境质量保障技术、防灾减灾技术及建养一体数字化技术等,也随着实践应用不断提升发展,并实施了轨道交通、郊环隧道、北横通道、苏州河深邃工程、泰和地下污水厂等市政地下工程的建设,以及大虹桥等一批地下空间综合体的开发。
陈湘生院士指出,深圳在2008年就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地下空间利用规章《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规定了地下空间利用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制度。到今年上半年,深圳整个地下空间利用约为6千万平方米;到今年年底,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538公里。目前,深圳发展了大量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特别是地下城市综合体等地下空间形态,助力在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GDP3万亿元的突破。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雄安新区纲要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先地下、后地上是雄安新区‘规划之心’‘理念之心’。”张岩在发言中介绍,五年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坚持前瞻性、引领性,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步推进。在雄安,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全部集纳在地下综合管廊中,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已累计出台5部专项规划,编制6部管理办法,开展20余项与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此外,为构建具有新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利用体系,雄安新区还将设立一个人才荟萃、知识密集、联系广泛的雄安新区地下空间专家咨询库,并同步举办一系列雄安新区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助力雄安新区实现地下空间领域的规划目标与战略定位。
主论坛上,钱七虎院士分享了报告《双碳目标下的城市建设》,从面临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两个方面描述了新时代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阐述了建设公园城市、促进生态碳汇的意义及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途径。陈湘生院士分享了报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从低碳化、绿色发展、数字智能技术以及各类实践效果视角介绍了当前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吴志强院士分享了报告《TOD带动城市绽放》,指出TOD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的跨越发展。
此外,大会设置了“综合立体交通与地下空间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智能建造与运维”“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韧性发展”三大专题,并围绕城市韧性建设与精细管理、数智地下空间建设、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性维护等方面展开了热烈交流。大会同期还安排了丰富的交流展示活动,生动展示地下空间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创新成果。
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发起于2013年,时值上海世博园区规划再利用,地下空间大规模统一开发的建设热潮,是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大会宗旨是打造面向全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领域的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前沿信息与技术高端交流平台。大会通过持续关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地下空间行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切实促进了产业间交流与合作。本次会议是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共同主办,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特别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