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22年年会在线上举办。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40周年之际以“迈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新征程”为主题,回顾、总结过去名城保护工作历程与经验,包括水下文化遗产、建成遗产等多方面内容,涵盖了从世界遗产、区域遗产,到城镇景观、街区更新乃至数字名城信息新技术探索,开启保护工作新征程。
阮仪三、汪志明、朱嘉广、吴明伟、应金华、杨律信、王瑞珠、李国恩、吴庆洲、郭旃、单霁翔等11位名城学委会的顾问委员、荣誉委员共同回顾了四十年间名城制度建立和学委会成立发展往事,并指出,四十年间中国的历史遗产价值得到广泛的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与实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赏,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传承提供了中国经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在致辞中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很多新要求,专业工作者要有新的思想、研究和方法上的突破。如进一步研究传统的建造技艺的传承、加大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更多的研究适应于新形势下历史名城保护的法规制度、政策的配套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兵表示,名城学委会的委员们应结合国情探索不同地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探索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让人们能广泛享受到遗产保护带来的福祉,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探索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利用的创新路径,积极开拓文化遗产领域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空间。
主题报告环节,名城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带来《历史城市保护的中国经验——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年》主题报告分享。报告指出,区别于国际上大多历史城市将重点放在探索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的保护方法,我国根据古代城市的特点,四十年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丰富了国际历史城市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为快速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城市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四十年间,我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逐步从对立走向统一,越来越强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名城保护方法体系逐步从不完善走向成熟,逐渐发展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三个层次的保护。四十年间,我们对名城保护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探索“变与不变”“真与伪”“整体保护不是保护整体”等多个重大议题。未来要科学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技术体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文化传承,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心副主任孙健作题为《桑田一变已难寻——存在于水下的文化遗产》的报告。他指出,水下遗产文化价值高,密度大分布相对集中,范围比较大,而且比较分散,和水环境因素密不可分,同时通常与文化、贸易、人类居住、宗教相关,因此对于水下遗产保护区概念的设置将是今后需要关注和开展工作的主要方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张松分享了建成遗产保护传承的空间规划政策。他表示,经过40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把名城、名镇、名村等建成遗产纳入了国家遗产保护法律。与此同时,现有保护规划系统全面,但保护条例的法律地位较低。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如何将中央文件落实到国家法律体系、国土空间管控、城市有机更新”等一系列实际工作的系统探索。保护规划重点需要向综合协调、有效管理、有序实施转移,即从愿景式规划转为全过程保护管理规划,决策系统应全面考虑环境(遗产)评估、环境(遗产)管理、支持保障措施、公众参与等内容,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体性空间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邵甬带来了《世界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HUL十周年案例》分享,并就遗产保护带来两点启示:第一,HUL作为理论基础是强调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结合;第二,HUL作为一种方法路径,要实现宜居、活力、平等三大目标,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分享了他在历史城市与泉文化景观的保护实践与四点思考:第一,泉天造地设,参与营建聚落,对泉这一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长期积累形成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第二,泉是人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表征。泉域可以界定,因此对泉的保护必然从泉域着眼,规范人的生产生活行为。第三,泉源清晰,对泉的使用权变迁的过程反映了社会治理中对资源的认识与利用的协调。第四,大泉的“泉域泉要素”,保护与被福泽的历史城市“全域全要素”保护密切相关。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孙永生作题为《广州数字名城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分享了广州在建立文化遗产普查信息平台、实行历史文化名城“一张图”管理、运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数字化测绘、实现历史建筑智慧化监管等四方面的工作经验。
此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学部主任钱川以崇雍大街为例介绍了伴随式街区更新工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鞠德东以云南省为例分享区域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陕西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以陕西300多座博物馆中的3座为例介绍了博物馆在专题策划和布展方面的尝试。 (名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