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11日,2021/2022年城市规划·长安论坛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聚焦“西部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主题,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共商规划策略、共享先进经验、共谋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路径,为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建言献策。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空间规划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开幕式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主持,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卢勇、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胡汉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晓渭分别致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雷振东教授、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琪分别主持了上半场的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指出,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不但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还应考虑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将现有资源整合,使其发挥出真正作用。站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富有挑战的。他以北京中轴线为例,详细介绍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工作,并主张文化保护传承要融入当代生活,文化保护传承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赵中枢提出面向“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新时代新要求,应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西部历史城市保护传承,他提出了三条路径。一是坚持价值导向,充分彰显历史城镇的地域特色、民族特征。二是严守保护底线,系统保护历史城镇的整体格局、特色风貌。三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有效利用实现永续传承、改善人居环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历史名城保护处处长胡敏,以名城保护制度成立40周年为背景,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回顾了40年以来的历史名城保护成就,并分析总结新时代相关政策对名城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聚焦规划工作者的核心任务。针对西部实践工作的创新,胡敏认为,要认识并适应西部地域环境特质,并给出破解西部实践的关键命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阐述了从亚洲历史看关中-中原历史文化空间的价值和意义,提出西安的东联西拓与郑州的西联东拓,可以形成一个经济能力更强、社会凝聚力更大、文化辐射更广的世界级“中华古都”城乡连绵区,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融为一体。他还提出,中国的高质量城市化需要中国特色城市相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把历史阐释的网络重构起来,把未来阐释的网络建立起来,形成良好的关联性,结合全球城市发展理念,建构面向世界的中国城市规划体系。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与历史保护专家柴晓明,在总结归纳大遗址及其保护特点、主要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下一阶段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背景下加强大遗址保护的相关问题。他站在考古专业的角度,以大遗址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强调多学科协同的重要性。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侯全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辉分别主持了下半场的主旨报告。7位专家学者围绕社区更新与规划、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等话题从不同视角作了精彩报告。
12月11日上午,来自全国多地的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众位专家学者围绕“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遗产线路保护与利用”4个议题展开讨论,总结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西部探索和东部及国外的先进经验,探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向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重点。
12月11日下午举行的长安论坛·规划教育论坛上,来自西部的规划教育者、一线工作者分别围绕“城乡规划研究生培养实践与创新”“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联合教学实践与创新”两个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