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雯
安仲宇,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从事一线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近二十年,致力于研究复杂设计问题的创造性综合解决,注重设计品质和完成度控制,在酒店、超高层、商业综合体等建筑类型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与丰富设计经验,有大量的优秀案例落成并投入使用。
他先后参与负责上海养云安缦酒店、上海徐家汇中心、深圳紫荆山庄、浦东金融广场、南京金鹰天地广场、海鸥饭店改建工程、绵阳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几十个项目,获得国家及省市级优秀设计奖项十余项。在十几年的酒店专业研究中,参与、组织编写了一系列《酒店设计研究课题成果》,参与了《执行建筑师服务范围研究报告》《建筑设计策划导则》等专项研究。
正值2022建筑行业大萧条期,那么像华东院这样的塔尖企业情况怎样呢?于是对安仲宇的采访带了更多目的。
问:上半年在疫情与行业下行双重压力下,华东院这样的头部企业从市场到经营有什么变化?
安:疫情与行业下行双重压力,对行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比较凸显的是各个环节的资金短缺,院内的指标完成进度也是明显滞后于往年。但华东院是国企,这时候体现出更多的担当,在城市区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投入,切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没有用裁员降薪的方式对冲风险。
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投资决策更为审慎,选择华东院这样有技术积淀、擅长全专业整合、具备全过程咨询能力的大院,是众多建设单位的首选,这在今年新签合同额上有了对比体现。
问:您自己比较擅长哪个领域?都有些什么项目还在“逆风而上”?
安:主要是超高层、商业综合体和酒店。
商业综合体可能现在市场上余量不多了,但是这个事情会有点“马太效应”,华东院的市场份额还在扩大。港资在内地的投资热度不减,各地政府也非常愿意把优质地段交给港资去开发。之所以能双向奔赴,首先是因为港资的高品质开发,每开发一块地都会把整个社区带活。我们与嘉里、恒隆、瑞安、太古也在合作。
高星级酒店项目类型有反趋势的收获。疫情期间大家都唱衰旅游地产,但事实上高品质酒店更受关注,项目会集中到设计实力强的少数设计单位。我们注意到,在快周转模式下,当一些因素导致地产行业资金链断裂,其就会崩盘;而做酒店却恰恰相反,酒店在金融体系里面是最优质的资产,尤其是高端酒店,有好的酒店管理公司来管理运营,是沉淀积累资本的最佳载体。
从LDI到原创设计
问:华东院原创与合作项目的比例大约是多少?你认为在创作水平方面与国际一流的公司之间还有多少差距?
安:以往合作项目会占到百分之七八十,在以往的中国内地设计市场中,高端项目对于外资设计单位的倾向是十分确定的,如同高收入群体喜欢买进口车一样,这源于产品品质的差距。那时候华东院作为高端项目施工图高手的地位比较稳固,地标性项目的机会比较多,这反而形成了独有的技术积淀。
在这个过程中,华东院快速地学习成长,逐步掌握了前沿技术,把创作水平提高到可以与境外公司同场竞技的级别。与前些年相比,市场认同度仍没有明显改观,很多好的创作虽然能打动招标单位,但考虑到品牌加持的需要,仍然很难给予中标。即便如此,现在华东院敢于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原创机会,成为本土品牌的开拓者、引领者。
问:在个人品牌和公司品牌并重的当下,华东院有什么新举措?
安:过去无论企业还是设计师都不太注重经营个人品牌,方案团队负责投标,主体设计部门被称为生产部门,负责运营项目。逐渐地,大家普遍开始有一种意识的觉醒,客户选择公司后也开始进一步选择团队。华东院从战略上开始重视原创设计,建筑师也开始敢于专注原创,打造专项领域的品牌。我所在的部门和带领的团队,今年的项目大多是投标获得的原创项目,特别是在商业地产和酒店设计专项领域。近几年我们原创的五星级以上国际品牌酒店越来越多,目前有至少10个项目处在不同设计阶段。
畅谈执行建筑师的首次试点尝试
在香港新鸿基地产投资的上海徐家汇中心项目中,华东院团队首次担任EA执行建筑师,率先试点执行建筑师负责制,安仲宇带领团队提供驻场的执行建筑师服务。
——“业主有权提要求,建筑师应尽职执行并不免除责任”
问:这个项目为什么会找到华东院来做?做执行建筑师的初体验怎么样?
安:作为香港开发商,委托香港体制内的设计公司比较符合习惯,因为在香港一直是按照执行建筑师制度做项目的,彼此沟通也非常默契。上海徐家汇中心这个项目,源于内地营商环境的改善,促使新鸿基考虑让内地的建筑师尝试一下,一方面可以在本地设计加快节奏,内地建筑师对法规环境的熟悉程度以及与政府部门的顺畅沟通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这种执行建筑师的机会对我们来说不多,因为执行建筑师走的是香港的体系,而香港又是继承原来英国的体系,大家都没经验,对我们是一个挑战。当时专门成立了驻现场的项目执行建筑师团队,与业主及各顾问团队组建了现场办公室,所有问题都在现场解决。
执行建筑师要求发挥建筑师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的主导作用,除了传统的设计服务,还要参与现场的总协调、分包商的招标、负责材料的选择和审批等项目全过程工作,从而从整体把控项目品质。这要求建筑师具备一定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比如说建筑材料审批,平常我们主要关注材料外观是否符合设计构想,现在每一款材料报过来,我们都要去找资料去把这个材料研究透,了解清楚性能、造价、供应链等等,才知道这个材料怎么批。可谓是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熟。
问:对设计院来说,施工管理方面其实不是你们的强项,你们当时是怎么管理的?
安:施工现场也有监理,一开始就讨论了职责和分工。监理的职责是什么,执行建筑师的现场监造又是什么,一件事情有谁来管,会不会有矛盾。当时实行了双轨并行的做法,执行建筑师和监理行使各自的职责。
——“可以在内地推行,但要有配套的制度体系”
问:您觉得香港的执行建筑师制度怎么样,在内地能推下去吗?
安:香港的商业体系非常成熟,取费和责任是相匹配的。和内地按平方计价的规则不同,香港采用的是人工时计价制度。当费用足以覆盖投入,我们就可以专心为这个项目服务,这给业主带来的服务也会更优。
建筑师负责制在内地推下去,前提是要有法规体系的配套。咱们现在讨论的建筑师负责制,是回归职业建筑师的本质。我们现在的整个行业把建筑师的工作范围越缩越小,取费越来越低,外资公司就因为所在其行业协会的保护而不受影响。然后就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这是改革深水区。内地开发商有自己的设计管理部门,做的也是建筑师的一部分工作。
问:作为一名设计师,这些年来大家都非常“卷”。如果能真正地推行建筑师负责制,那就可以摆脱卷的局面。
安:“卷”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都是时代中的一个小火苗,或熄灭,或燃烧。当遇冷时,希望不能熄灭,当被市场眷顾时,就应该借风形成燎原之势。
回首二十年:有幸运,更多的是坚守
2003年安仲宇刚刚到华东院,正值行业发展起步期,“飞速发展的这20年就全被我赶上了。”安仲宇认为这是时代赋予的幸运。不过新人时期的他,还上手不了大项目,但却有很多独立担当小项目的机会。“相比较从一开始完全在大项目里面跟着做的,可能不一定有这种锻炼的机会,很多能力都是在一筹莫展中被逼出来的。”
这样野蛮生长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虽说是锻炼了安仲宇,但也给了他很大的迷茫。这个过程中,和当下很多青年设计师一样,他也曾多次思考,自己是不是要这么一直干下去,坚持的意义在哪,是不是也要学别人出去创业?后来慢慢明白,他的创业原来就在华东院这个平台。
现在回首,选择没有好坏之分。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境,重要的是当下的心态与品性。责任、毅力、果敢成就了安仲宇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举重若轻,如若中途变换赛道,相信也会有另一番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