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市场瞭望

建筑企业创世界一流,梦想还是现实?

□ 李福和

编者按:本文为李福和先生在“预见2023大变局,行业正道是沧桑年度论坛”上演讲的速记稿,文字略有删节,经其本人确认。

“建筑企业创世界一流,是梦想还是现实”,怎么解读?

第一种解读,已经是现实。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规模在世界500强、财富500强里面的最高纪录达到130多家,比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还要多。当然评价标准只是规模大,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已经是现实了。

第二种解读,它还是个梦。中央提出来世界一流企业的四个方面要求——产品、品牌、创新和治理,从这四个角度来看,似乎我们都有差距。在“中美贸易战”后,很多专家认为我们与美国在核心技术方面有一些差距。作为咨询师,我们认为在内部管理方面也还有一些差距。随便选一个单项指标,比如资本市场的价值,这种差距尤为明显。我们进入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市值最高的是中建,400亿美金不到;最低的是上海建工,40亿美金不到。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我们还很远。

大型建筑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什么?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走过了40年改革开放,在人类有文明史以来,这么好的发展时代应该是不多见的。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做大已经基本实现,中建已经快2万亿的营业收入了,应该说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建筑企业。我们做得这么大,但是我们还不是一流,我们还想做到多大?还需要多少历练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如果今天实现不了,会不会就是一个梦想呢?所以我在出这个题目的时候,思考良多。

接下来我从三个角度谈我的看法。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第一是好的经济环境。

中国有一句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世界一流企业一定要有一个一流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一流的社会环境,它是诞生不出来的。

以规模来统计,中国和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加起来,2022年的统计数据是近270家。从国家经济规模来看,美国第一、中国第二,要诞生大的企业,应该有一个大的经济体环境,否则就很难诞生出来。当然这些年大企业发展很快,跟全球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要诞生一流的企业,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这些方面都比较稳定的,这叫具备出现一流企业的土壤,没有这个土壤是出不了一流企业的。

长期坚持高度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同样是市场化,不同国家的法治程度不一样,有的相对稳定,有的老变。2008年发生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我花了两三个月去研究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活得久?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应该是非常保守才能活得久;从外部环境来说,要非常稳定。我们看到日本有几百年的大企业、中等企业、小企业,都跟他们对私有财产、对市场的尊重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营商环境不是那么市场化,就比较难产生世界一流企业。

市场容量能给企业足够的空间去修炼,也就是时间长度、业务宽度、产品或服务高度所形成的体量。中国之所以能出现中建、中铁、铁建、交建、能建、电建这种一千亿美金以上(中建已经三千亿美金)营业收入的企业,是因为整个建筑业市场空间足够大。其实不仅仅是建筑行业,我们的房地产行业、能源行业、通讯行业也如此。从收入体量来看,他们已经足够大了,只有大海里面才会有大鱼,鱼缸里面是不可能有大鱼的。只有体量足够大,又有一定的加速度,而且加速度长期、稳定、可持续,企业才能长期修炼、长期成长。

外部环境第二是好的行业环境。

从各种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来看,包括中央提出来的、国资委提出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观点,总体上认为企业一定是专注的,要在某一个行当里面做得非常好,要在从事的行业里有江湖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行业要产生一流企业,行业的环境要好,我也把它总结成三个方面。

一是从事业务的行业标准应该被世界广泛认同和接受,或者企业熟练运用行业最广泛接受或者最高的世界标准,并成为标准进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我坚定地这么认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建筑企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能不能成为世界建筑业标准的制定者,或者广泛接触并熟练运用世界建筑业的标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觉得很难出现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如果规则是别人制定的,如工程总承包里的红皮书、黄皮书、白皮书,标准都是别人制定的,我们运用还不够熟练,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企业,恐怕是比较难的。

二是行业有法治和规范的竞争环境,优胜劣汰、正向淘汰,而不是逆向淘汰。一流企业一定是最好的,如果我们的行业环境让差的企业活得很舒坦,好的企业活得不舒服,怎么可能会诞生世界一流企业?所以竞争环境既要法制规范,又要能优胜劣汰。实际上在中国的社会环境里,在工程行业里,有时候还不一定是优胜劣汰。攀成德最近跟中部某省的最大的民营企业在合作,这次去调研,企业领导给我们讲当地招投标的各种故事,一个几千万、个把亿的项目,三五百家企业、上千家企业去投标是常事,这样招投标能够产生优胜劣汰吗?能够产生正向淘汰吗?

三是行业市场要具有战略纵深和宽度,要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和一流企业的诞生土壤,如果没有一流的企业诞生土壤,估计也难成一流。全世界企业寿命最长的是金刚组,活了1428年(公元578年到2006年),这不仅仅是建筑行业的奇迹,也是企业的奇迹,原因是什么?因为金刚组是修庙的,佛教文化能够有很长的时间使其生存。瑞士的手表,在世界这么知名,出现的不是一个、是一批;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世界前几名的、市值上万亿的,基本上在这个地方;还有纽约的金融,甚至我们开玩笑地说韩国的美容,应该也有这样的土壤,没有这样的行业土壤,很难诞生一流企业。

所以我认为,中国工程行业里如果能诞生世界一流企业,绝不会只有中建或者中建、中铁、中交这么几家,如果能诞生世界一流企业,一定还有一批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这里面一定有专业公司,如中国核建;也会有民营企业,如精工钢构、金螳螂、苏中建设这种企业。不是说只有中建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其他的企业就都不行、都是三流,一流企业要有一个行业的生态、行业环境。

二、世界一流企业的内部环境

这方面实际上研究已经很多了,包括国资委文件提出来的“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我也看过很多对标世界一流工程公司的这种文件,坦率说,我觉得只有少部分方面是可以进行对标的,大部分对标的价值并不大。美国企业,它的企业治理是在美国法治环境里面诞生的,是以美国的强大为背景背书的。攀成德一直在研究管理理论,一百年来,管理学应该是世界各个领域里进步非常快的。而理论的原创在哪里?我觉得基本上80%源自于美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过一套《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的书,基本上都是美国人的著作。日本的也少,欧洲的也不多,东南亚可能结合儒家文化有一点。

在一流工程企业的内部环境方面,其实中央文件、国资委文件,提出来的已经非常全面了,这是国家的要求,国有企业都在做,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我在想,中央提的四条,国资委提的八个方面的管理推进,还有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等,是不是我们建筑企业一定要去全面推进呢?工程行业有自己的行业特点、业务的特点,应该有行业化和企业化的修正和改进。比如,我认为建筑行业是一个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的行业,我们的研发投入并不是特别多,在技术投入方面的风险也不是特别大,回报率也不是非常高。由于我们的毛利率不高,要投大量的资金去做研发难度比较大,而且这么传统的行业里面,要投很多研发投入、要保持这种领先,在技术专利保护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对企业来说不一定能够产生非常强的竞争力。

我们攀成德团队也在研究,一流企业的内部环境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大致总结了三个方面。

第一,是企业家、企业团队、企业文化,要具有向上的力,还要有向心的力。向上是企业一定要往上走,向心是内部能形成核心,经营稳健且目标高远,这一点非常重要。看现在已经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或者我们认为比较接近世界一流的企业,比如当年的通用电气,2000年前我在交大管理学院读书的时候,杰克韦尔奇如日中天,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CEO。那个时候的通用电气,大家都认为是世界一流企业。而今天,它的市值最低的时候只有五六百亿美金,在美国的资本市场里面并不算高,大部分人已经遗忘通用电气公司。当年的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这样的企业家,它所产生的向上的力、向心的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我觉得大概世界一流企业应该有这样的内部环境。

第二,在内部管理方面,要具有追求卓越的特征。管理学里面有一些优秀的著作,既具有流行性、也具有长久的价值,这些书包括《学习型组织》《基业常青》《追求卓越》等。我想世界一流的企业应该是追求卓越的企业,所以我把《追求卓越》提出的八个特征摘出来了: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注重人才、重视价值观、做内行的事、简化工作、简化人事、宽严并济。如果我们把这八个方面拿出来去对比中央提出的十六个字(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异曲同工,只是归类方法有一些差异。中央总结得更精炼、更经典,《追求卓越》则分得更细一些。我想优秀的企业、卓越的企业,要做好,都要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一流的企业一定是优秀的企业、卓越的企业,一流应该比卓越还高一点,也得遵循这样的基本规律。

第三,对于工程企业来说,也要重视技术进步。虽然我前面已经讲到,工程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是很大、风险不是很大。要有非常快的推动企业进步的技术力量,要有难度比较大的独特技术,并不容易做到。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技术进步,做技术要具有推动行业进步的使命感。松下当年提过,小企业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中等企业对社会已经有贡献了,大企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世界一流企业应该是大企业居多,而且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当然要推动行业的进步。所以我觉得大型建筑企业应该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始终把客户价值、社会价值当做追求,同时具有技术和供应链的影响力、控制力,对供应链、对上下游要能产生影响力。

三、中国建筑企业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追求一流企业对建筑企业到底是梦想还是现实?我觉得对少数企业是现实,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梦想,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企业就不应该去追求。所有的人和组织都是要有理想的,有没有实现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在追求梦想这样一个过程中间,找到价值。所以从这个方面我有三点思考。

第一,一流企业的标准因行业、因时代、因特殊的环境而定,很难有公认的标准。虽然我们看到中央提出十六个字(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国资委提了“三个三”,也有其他的学者提出了世界一流的标准,但这个标准有没有,并不影响企业做得好和差。我认为这些标准,更多体现了实现一流企业后的“结果”。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是一种靠企业实力获得的“事实标准”,而不是靠一些指标计算出来的“符合标准”。武功天下是否是第一自己心里还是有数的,如果第二说是第一,自己心里也会不安。企业能做到“无标准胜有标准”,距离一流企业可能就不远了。

巴菲特曾经说,模糊的正确就可以,不要去追求精确的错误,所以我觉得大可不必对标准太当真。很多时候可以回答什么样的企业一定不是一流企业,但很难回答什么样的企业是一流企业。

第二,针对庞大的中国企业群体,建成一流企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从数量上是小概率,从结果上是确定的),到没到本身的评价也是动态的,建成一流企业的过程比结果重要。

第三,建设一流企业是企业进步的抓手,这一点我跟一位央企领导在某个下午探讨了很长时间。对于国企、央企来说,国资委和党中央都给我们提得很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一定是推动企业进步的抓手,可以用抓手这种理念来推动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攀成德跟很多企业合作的时候,发现企业内部的变革非常难,很多事情推不动。有了这个抓手、旗帜,很多改革就能推动。我看前一段时间讲,央企的总部去行政化改革,从二十几个部门砍到十几个部门,速度非常快,没有谁反对,“建设世界一流”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所以总体来说是这么几点思考,第一对标准不要太教条,第二是小概率但又确定性的事件、是一个过程,第三它是抓手。

回到我们的主题,对建筑企业来说,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是梦想还是现实?财富500强或福布斯500强排名这么多年,也不知道什么叫世界一流企业,用任何一个标准都会有争论,所以它就简单、直接地用营业收入来排名,再基于营业收入来统计利润、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

大家看我们更加细致的统计数据分析,在世界500强的数量和营业收入方面,中国跟美国的企业已经很接近了,中国145家(比美国多),营业收入中国企业11.5万亿美金、美国企业11.2万亿,我们比他们还多。但是中国企业的利润只有美国企业的一半,平均营业收入方面比他们略微小一点(不是太大),平均利润是他们的40%,平均利润率是他们的45%,大概就这样。所以你看规模上没有差别,但是其他的指标差别比较大,也就是我们的运营质量不如他们。我仔细研究过世界500强里面的中国国有建筑企业,中建、中铁、中铁建、中交、中电建、中能建、上海建工、广州建工的营业收入比ACS(365名)等其他公司,排名靠前很多,从营业收入的角度来说,我们规模已经世界一流了。

所以我认为,中国建筑企业、中国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美国的企业我们姑且认为大多数算是世界一流企业,如果美国这些企业不敢说自己是世界一流企业,其他人没有敢说的了),说白了就是要提升内部的运营质量。

我的结论是什么?如果建筑企业能改善运营质量,世界一流企业就是现实。如果我们未来不在运营质量上下功夫,那么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就是梦想。希望梦想能照进现实,希望中国建筑企业能真正成为大家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

到2035年,我们要初步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强国。如果2035年人均GDP2万美金,到2050年人均GDP3万美金,建筑业一定有机会。我们坚信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崛起一定会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而国企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所以我更相信,中国优秀的建筑企业实现世界一流,它不是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只是路有多长而已。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也要上下而求索。

(作者系攀成德董事长)

2023-02-20 □ 李福和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0002.html 1 3 建筑企业创世界一流,梦想还是现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