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装饰

“漂浮”在绿洲上的璞玉

——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装饰赏析

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科技创新研发资源、社科智库研究资源、上海地情研究资源为一体。

上海图书馆东馆作为一个以艺术、文化和科技驱动知识分享的平台,是当代图书馆飞速发展的成果体现。同时,它以中国古代文人学者青睐的太湖石为设计灵感,将文化遗产在空间中得到传承,展现了创意、协作和公共艺术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林中璞玉

上海图书馆东馆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它毗邻上海市区内最大绿地——世纪公园。从外形上看,建筑主体就像一块被精细雕琢过的玉石,各面如同钻石的切面和菱角,干净利落。置于世纪公园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仿如“漂浮”在绿洲之上的一块璞玉,使这座“可阅读的建筑”于城市森林中熠熠生辉。

图书馆的外观以含蓄的手法向印刷术致以敬意。建筑外立面的抽象图案选自15张大理石纹路的照片,通过数码打印玻璃技术被“装订”在图书馆“封面”。光线穿过这些打印而成的半透明玻璃立面,照亮了内部空间,使整个建筑更为通透、轻盈,更有“漂浮”之感。

古时候,文人学者们聚集在太湖石周围观察它们的竣削的孔穴、斑驳的纹理和奇特的造型,凹凸曲折、玲珑透空的石头在不同角度下呈现不同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

上海图书馆东馆便以太湖石为设计灵感,重新诠释了中华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美学符号。

当参观者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座建筑时,也将领略到类似的启发和体验。

奇石之形

进入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近50米高的中庭,轩敞明亮,天光直泻而下,不禁使人抬头仰望上方。站在中庭,抬头观察,宏伟的中庭空间使用竹子、橡木和水磨石营造出开阔而温暖的氛围,不同楼层、位置的功能区层叠交错、盘旋而上,空间通透却不单调,一系列由天然竹饰面的格栅包裹的窗口望向中庭,一眼就能观察到馆内多元的空间和其中的人与活动。

这形似太湖石“皱、漏、瘦、透”的特点,又是一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形设计。自晋朝起,太湖石就深受古代文人学者的喜爱,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太湖石“皱、漏、瘦、透”的形态是中国古代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体现。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功能划分都能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式园林中的奇山异石。

艺术之美

这座可阅读的建筑不仅演绎了中华文化的美学符号,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还融合了艺术之美,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当代艺术家,包括徐冰、谷文达、申凡、郑重宾、艾米莉·弗洛伊德、倪有鱼、刘文瑄、普拉默&史密斯、马兴文以及杨振中,为馆内创作了多件场域定制的永久艺术作品,使东馆成为更开放的文化艺术空间。

其中位于中庭、由艺术家申凡创作的《往来春秋》最让人印象深刻。这幅艺术作品其实就嵌在一楼中庭的地面上,所有的读者进馆都会从它上面走过,但是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原来这是一幅艺术作品,直到大家站在高处回望中庭时才会发现,原来这里有一幅巨大的水磨石艺术品。这件艺术品是以老旧的报纸和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作为素材,艺术家用黑白线条隐去文章中的文字,留下的是标点符号,表现出书刊段落结构的形式之美。在我看来,留下的标点更像是文字的韵律标识,走在中庭之上,演奏出一曲属于自己的无声乐章。

跟随中庭左侧的扶梯可以直接到达三楼的阅读广场,也是进入阅览空间之前的一个前奏和过渡。从三楼的阅读广场眺望世纪公园葱茏葳蕤的树木,构成了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标志性场景。自然光倾泻而下,照亮图书,照亮读者,这样温煦的场景,很难不让人心荡神摇。

上海图书馆东馆不仅拥有大量藏书,每年还将为400多万访客举办200余场讲座和上千场的各类学术活动。在这个11.5万平方米开放、灵活和互联的空间里,传统的书库变成集展览、活动、服务的复合空间,从书籍到交集的转变,知识通过各种形式被传授和分享。

曾经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正在持续实践当年的宣言。当下,这样一座80%的建筑面积向市民开放的公共建筑仿佛一针强心剂——城市、建筑、艺术和每个人都在此相遇。

(江泽昌)

2023-02-27 江泽昌 ——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装饰赏析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0104.html 1 3 “漂浮”在绿洲上的璞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