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雯
编者按:近日,米丈堂品牌创始人卢志刚在上海市虹口区同心路1号设立的青藤美术馆举行了开馆仪式,首展由他策展的张复兴“水乡之恋”画展也同期举办了开幕式,作为虹口区文化旅游局“环鲁迅公园艺文群落”的第一个活动项目,区长也来站台。卢志刚2005年从国有大院下海自立门户成立米丈建筑设计事务所已有多年。不过,作为一名建筑师,卢志刚并没有仅仅只做建筑设计,他策划中西城市比较研究的“城市取样1×1”中欧巡回展、主编《米丈建筑地图》系列丛书、定期出版双月刊《米丈志》等,后来承租了同心路1号一处旧院子,自己改造开发,开始经营餐厅、家具、咖啡、日料,称为“米丈堂艺术生活空间”,与文化、时尚、艺术生活搭上了,此次又将原来的建筑创作和展示空间更新为美术馆做画展,这界跨得越来越远,是怎么做到的?有没有示范意义?
从同心路与东江湾路交叉路口望去,你以为只是上海某一不起眼的老弄堂,然而走进去数米远后,便能看到一排特色的建筑小楼,墙上挂牌有“米丈建筑”“米丈堂木作”“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建筑学会活动驿站”“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雕和木作制作工艺”……一楼有咖啡馆、木作工坊、茶室、餐厅,二楼是美术馆、建筑设计工作室。这些都是卢志刚亲自设计和经营的。
业态的形成
在5年前的这一天,这里还只是老上海市井一隅,正在改建动工,卢志刚要在这里打造一个虹口新地标——米丈堂艺术生活空间。短短7个月,一个闹市中的“桃花源”就诞生了,很快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从古色古香的建筑用材到移步换景的园林布局,从不拘一格的室内设计到传统木作的家具制作,从精致特色的中式菜品到温润如玉的文创小品,卢志刚如雕刻艺术品一般,将流淌于血液中的东方传统文化与美学根基倾注于米丈堂艺术生活空间里的一石一木间。一饮一食、一起一居,都以米丈堂语言表达着“中国精致物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又正是喧嚣尘世中的疲于奔波的人们所向往的,而米丈堂能完全地给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米丈堂品牌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薄到丰富的过程。2005年,卢志刚成立了“米丈建筑”;2008年,“不安分”的他开始尝试首次跨界,将视点投射到建筑、艺术、设计、文学、影像等多重文化领域的《米丈志》和颇具人文气息的《米丈建筑地图》;2011年,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中丰富精致的物生活与当代中国家具业贫瘠的设计表达之间矛盾的困惑与苦恼,他成立了米丈堂木作,决定自己动手给出答案;直到2017年对同心路改造后,米丈堂的产业链彻底拉长打通,形成了建筑设计、木作文化、私厨、茶室、培训等多元化业态。
背后的逻辑
从建筑向木作的跨界,对卢志刚来说十分自然,他认为,建筑和木匠就是同样的职业,二者同样是研究材质、构造和功能的问题,所以木作作为建筑的一个延伸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切入点。如今,米丈木作几乎“包装”了整个米丈堂艺术生活空间。比如咖啡馆里的十二生肖木刻、美术馆里的“木梁桌”、茶室及餐厅里的“缘园椅”“山水柜”、装饰小品“观想自在龛”“白象莲冠灯”“无尽灯”……卢志刚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打出了木作文化的卖点,所有的这些木作均对外出售,花梨木用料,再加上“上海市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加持,价格不菲。卢志刚向我们介绍,一些老手艺人有家族传承手艺,但他们没有场地,没有转化能力,而通过米丈堂可以把手艺转化为社会产品卖出去,既能盈利,又能把技术传承下去。上海市教委看到我们的木作觉得很好,邀请我们到校园上木工课,我们的设计师轮流去上,这就起到了教育传承的作用。
仅有“包装”还不行,还要有“里子”。卢志刚为米丈堂艺术生活空间注入了展览、商务、宴请、店铺等功能,丰富了场地的经营层次。“场地利用率要提高,另外其实是做个建筑改造的样板房。”卢志刚说,现在城市更新改造很多,改一个房子很容易,但是没有可持续的内容根本活不下去,以后内容会比房子更重要。现在二三线城市特别缺好的展览,我们在上海做了个美术馆,再复制到二三线城市成本就会降低很多。一方面,通过代理画家的作品获取卖画分成;另一方面,通过策展拿到好的项目,这是最主要的目的。米丈堂有很多品牌资源,可以通过美术馆这个场地给各个品牌做专场日,开发一些新的项目。
米丈堂的“镜花园”是一个以中式创新菜为特色的文化主题餐厅,选用全国顶级的食材,结合自然的造景、木作家具环境的搭配,让用餐成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体验。卢志刚表示,盈利只是部分目的,主要是通过商务宴请吸引关注来得到更多的资源。
即使是出租部分场地作为商业店面,卢志刚也极具眼光。在大众点评榜单中排名虹口区咖啡厅好评榜第1名的无花木作咖啡馆,是卢志刚与上海手冲咖啡冠军合开的,有固定的客群,自带商业“流量”。咖啡馆里陈设了众多米丈堂文创小品,还有《米丈建筑地图》……可以说,喝的是咖啡,品的是米丈木作文化,顺带卖出了自己的产品。
相比各类新生业态的崛起,米丈建筑设计事务所也从未停止脚步,坚持创新。一楼的墙上陈设了大量校园建筑作品3D打印工作模型,卢志刚表示,校园建筑设计是米丈的优势,现在有不少校园的项目。工作室里间有几台小型的3D打印机,“有时候我们就直接带着3D模型跟业主汇报。”一名设计师说。不只是做小模型,米丈还把3D做到了真建筑中,“我们组织了一个团队专门做数字建造。”卢志刚说,3D打印是唯一能够最便捷实现个性化制造的方式,而且随着未来技术的迭代成本会越来越低,虽然现在不能直接应用于建筑生产,但是可以先生产城市家具、基础设施等构筑物。这次米丈做一个湖州的乡村改造项目,整个村庄要重新改造成度假群落,在一些集市、公共文化中心空间,就通过3D技术打印了一些基础设施如花盆、座椅、装置,做起来很快,而且还比较有特点。
从建筑设计到木作文化、建筑3D打印,再到私厨、茶室、咖啡馆的经营,米丈堂业务越来越多元化,也给米丈堂带来了很多的项目,以及项目之外的溢价部分。“米丈”本身是一种尺度,即西方的“米”与中国的“丈”;从卢志刚的主张来看,丈比米长,建筑项目中应加强表现中国文化,而不是一味采用西方的方法做建筑。从对卢志刚的采访中,记者也从有了从“米”到“丈”的另一层理解:即设计是“米”,其他业态为“丈”,卢志刚糅合了“设计美学”与“商业运营”的精髓,基于设计的底层逻辑,将“建筑”小设计扩展到“策划运维”大设计,才有了其他业态的多元生长,盘活了同心路1号,也盘活了米丈建筑。看似“不务正业”,实则设计核心贯穿了整个米丈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