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更新、绿色低碳、建筑工业化、现代设计理论与创新、设计费取价……这些工程建设热点话题在近日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再次登上热榜,政府工作报告及部长答记者问都明确了工程建设行业2023年工作重点。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部长之声
住建部部长倪虹就住房保障和城市更新等问题进行了明确。一方面,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和长租房建设,重点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让他们能放开手脚为了幸福生活去奋斗。城市更新重点在四个方面做工作:一是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完整社区,概括为“3个革命”,第一个是“楼道革命”,消除安全隐患,有条件加装电梯;第二个是“环境革命”,完善配套设施,加装充电桩等和适老化改造;第三个是“管理革命”,党建引领、物业服务。2023年,再开工改造5万个以上老旧小区,力争能够让2000万居民获益。二是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城市更新,对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桥梁、管廊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城市的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三是做好城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四是推进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想办法让5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家庭、进楼宇、进社区,共同建设数字家庭、智慧城市。
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就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问题作了明确。今年要稳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同时将积极配合推动耕地保护工作立法,用严密的法治来促进耕地保护。在已设立三江源等五个国家公园基础上,今年着重推进黄河口、秦岭、若尔盖、羌塘、亚洲象等新一批国家公园设立。同时推进国家公园法立法,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在青藏高原、长江、黄河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再部署一批“中国山水工程”;继续实施海岸线、海岸带保护修复,解决滨海湿地退化、海岸线退缩、外来物种入侵等重大问题。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代表性提议
健全城市更新制度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王玉志建议,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他指出,目前各地在推进城市更新时存在政策体系不健全、职能条块分割、产权主体多元化、项目融资难等问题,呼吁要加强顶层设计,由国家层面研究出台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将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法定专项规划体系,制定城市更新标准、规范和设计规章。同时,创新机制模式,完善城市体检制度,提高城市设计法定地位,设立国家、省、市等城市更新专项资金,完善土地供应方式等。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建议,建设完整社区需创新运营模式。考虑到老旧小区可拓展增益空间有限,资金平衡较难,企业改造动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经营权缺乏有效保障等堵点问题。他建议,建立政府主要部门与社区党委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实现资金集成;拓展“政府平台+社会资本”的多元化结合;研究推进土地性质和建筑功能兼容的政策突破,支持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推进;实施社区“投建管运”一体化模式,促进更新项目投入产出平衡;引入社会资本建立PPP运营机制等。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建议,推动市场力量深度参与城市更新行动。目前城市更新堵点在于市场介入难度大、地方政府推动城市更新受制度约束,要授权地方政府综合试点,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参与的土地、产权、规划、建筑、消防、审批、资金等的破题路径,同时探索政府自上而下引导和市场自下而上参与的可操作路径,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实施建设运营一体化。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勘察设计大师陈建飚建议发挥规划设计引领作用,推进高质量城市更新发展。优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构建全国层面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与政策法规体系,推行规划设计一体化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模式,整合规划、建筑、景观、交通、市政等全专业,打破规划设计各环节的分工界线,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实现总规、专规、详规的有效衔接,以规划设计的高协同性引领高质量城市更新。由政府牵头推进数字模拟与智慧规划等标准建设,构建可视化模型及数据地图,实现建造过程中底数清、情况明、规划精、监管准;以规划设计单位为主体,推广CIM/BIM技术应用,为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阶段提供数字支持,实现建设管理的高效协同;持续完善城市更新项目中绿色智慧建筑的相关建设标准等。
保护传承历史文遗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王学锋呼吁在乡村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她通过调研发现,从地方党委政府到社会各界,对乡村历史文遗保护利用重视不够、认知不足,历史文遗保护体系不全。她建议,制定《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条例》,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奠定法治基础;组织开展全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分层级编制保护规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历史文化街区维护修缮专项资金”,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考虑到当前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年代久远,维修成本较高,维护成为难题,存在“拆古建新或拆真建假”的开发方式,造成历史文化价值和真实性丧失。他建议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带动省级、市级财政配套资金,以及对于私房修缮给予一定的补助,减免税收吸引投资者出资维修空置历史建筑等,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安全性”和“宜居性”。
加快建筑工业化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蒋涤非指出,建筑业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向工业化转型,推动我国由建筑业大国向建筑业强国转变。他建议,完善覆盖建造策划、设计、生产、施工和交付等全过程,适用于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和法规支撑体系。全面推广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新型建造组织方式,在工程建设运营全周期推广应用BIM技术,探索将工业化建造相关要求纳入地方建设监管平台,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
城乡建设注重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谨建议统筹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建设出现了“千城一面”、城乡风貌趋同化的现象。她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于文脉的城乡建设理论研究与标准制定;活化利用历史遗存,数字化技术留住乡愁;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精细化地打造便民生活圈。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认为,当前城乡建设领域存在生态破坏、贪大媚洋、历史遗存传续等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和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对物质环境的无限追求,难以适应中华优秀传统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他呼吁立足中国国情,为实现新时期城乡建设目标,积极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呼吁用现代建筑语言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他表示,当前建筑设计复制与模仿现象泛滥,深度的探索作品太少。他建议,匹配中国现代建筑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改革行业制度,明确树立建筑的艺术地位:要给予建筑师作为创作主体的地位;要从方案创作的角度释放青年建筑师的创作活力;要建立一种真正鼓励中国式建筑原创性的评价机制。
保障设计行业利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呼吁加快推进道路工程师注册制,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她指出,道路工程师注册制已推进了22年,通过考试获得执业资格的1.5万人至今未获得注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不利于行业发展进步。她还指出,现阶段设计收费标准不明、价格偏低、涵盖不全,容易造成设计质量下降、削弱整体竞争力、引发恶性竞争。建议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开展建筑工程服务内容以及费率标准的研究。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