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浙江衢州召开。会议围绕“城市设计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重点讨论了城市设计如何适应新形势,深入探索技术方法、创新管理制度、推动实施建设等内容。大会分为主旨报告、平行论坛、圆桌论坛三个部分。线下参会人数200余人,线上观看人数2万余人。
主旨报告
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住建部总经济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中国工程院院士、筑境设计主持人程泰宁,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衢州市政协副主席、衢州市住建局局长杨晓光等分别作主旨报告分享。
宋春华作《加强城市设计制度建设 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他指出,建设高质量的城市需要规划引领,特别是城市设计的引领。既要加强总体城市设计,从城市风貌特色、自然山水格局、城市形态格局、公共空间体系等方面做宏观把控,又要加强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尤其是对记忆场所的塑造。他提出发挥好引领作用和加强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三点具体建议:一是通过立法赋予城市设计一定的法律地位;二是加快城市总建筑(设计)师制度和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与推广;三是建议高校应加大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训的权重,培养兼修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复合型城市设计人才。
杨保军作《理史 新势 重识——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设计工作的认识》分享。他指出,城市设计作为提高城市建设治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切忌“一刀切”。要发挥城市设计优势对城市规划进行升维,规划保障“有没有”设计促进“好不好”;利用城市设计,衔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助力城市更新行动;改革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明确从房子到小区、到社区、到城市不同比例尺的设计要求;构建保障城市设计实施落地的管理制度机制,打通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的管理链条;探索利用信息化和新技术,结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开展新型城市设计。
程泰宁带来《重要的是观念——“站城融合发展”初探》分享。当今“站城融合发展”的设计理念有了新的拓展,为应对站与城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复杂且不确定的矛盾关系以及城市能级的差异,她从“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动态发展、建筑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五方面提出了思考。应当秉持“站城融合发展”与“因地制宜”的理念。同时,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铁路网络调整重构,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需要保持“动态发展”的思维模式。此外,需要以开放互利的态度,不断探索能够平衡双方利益冲突的合作模式,进而逐步建立一整套法定的、有约束力的体制和机制。
朱子瑜通过《面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设计新作为》报告,回顾了城市设计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新时期城市设计工作的新理念与进展,强调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进而从完善规划、指导设计和管控建设三个角度提出新时期面向城市高质量发展应具有城市设计新作为,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水平。
杨晓光以《城市设计的衢州实践》,提出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良好形态方面的综合性、引领性,使之成为建设城市的最适合的工具,同时也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系统性、可实施的方案,并且在城乡风貌的整治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从“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问需为民、系统化推进、突出城市设计的实施性”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衢州市城市设计工作的特色做法。
平行论坛
平行论坛包含3个议题,17位规划师分别围绕“城市设计助推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助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城市设计助力社区建设”议题从不同视角作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副院长范嗣斌围绕苏州市和烟台市芝罘区城市更新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指出要把城市设计理念和思维融入到城市更新工作中,回归人的需求,运用城市设计手段重塑城市结构,高质量、精细化地推动城市更新。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五所所长陈奕介绍了浙江省城市更新相关行动的系列探索,并从顶层制度设计、规划计划保障、先行更新单元设计、公共空间更新引导、更新实践项目五大方面分享了衢州的城市更新实践经验。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功能规划所副所长李楠通过天宁1号文创园保护更新规划、金科新区变电站一体化建设、平房区院落公共空间提升三个更新实践项目,介绍了北京面向实施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更新规划的探索经验。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城市设计总监单樑围绕近年来深圳一系列城市设计实践和总设计师制度,指出要从城市生活、城市产品“品控”视角建立城市设计的价值与使命新认知,加强治理语境下城市设计运作体系、导控技术的实践探索,让城市设计更有用,更好用,更管用。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帆阐述了英国城市更新中关于城市设计要义的启示,通过对城市更新的意义、核心内容以及目标的探索,更全面地理解城市更新,同时剖析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并强调城市设计需有针对性地解决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中的现实问题。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栋分享了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浙江经验,包括树立风貌样板区,落实绿色城乡建设发展理念,建立以城市设计为手段的风貌管控技术体系,探索风貌塑造政策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一所所长周俊分析了深圳总量庞大、分布广泛的城中村情况,并用以深港交互为主题的下沙村、以古城新生为主题的南头古城与以城村共融为主题的新桥古村三个案例给出了城中村更新的深圳答案。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钟晟以盐城为例探索了市域尺度特色风貌塑造的路径,从技术框架方面提出了“特色识别-景观格局-场景感知”的技术逻辑,从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完善设计引导机制、制定行动计划、成立管理委员会等策略。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刘刚以九寨沟、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特色风貌保护特点,提出把握从城市到建筑的设计路径,把控风貌定位、特色与结构,构建持续推进机制,呈现原味的自然与文化风貌。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景观事业部规划二所总工苏晗提出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借助城市设计,以为人民创造更好生活为核心,助力古城风貌保护与传承,并以苏州为例,提出了五大工作内容,展现了多类本地实践,总结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分院副院长王曙光讲述了如何使黄浦江两岸从衰落的面貌转换为具有人文特质、富有温度的城市水岸,在构建世界级的滨水复合功能带、塑造开放活力的公共空间体系和打造多元的生活体验上交出了上海的答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院长陈振羽分享了近年来完整社区的工作历程以及对社区工作未来的思考。他总结认为社区既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又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市结构的基本单元。他提出了未来完整社区的进一步探索方向——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工作推进,再到为居民精细化、精准化服务的思路与展望。
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促进中心主任奚文沁从“精细设计、适度介入”的角度探讨提升社区空间品质的方式,认为社区是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基本空间单元,社区规划设计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抓手。通过适度介入的城市设计实践激发社区人文温度和精彩亮度。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八院总规划师冯天甲分享了《天津市新型居住社区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过程,以塑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核心,系统性地提出对住宅和社区建设的思想观念创新、对居住社区规划设计方法创新和对住房及房地产相关制度的改革创新。
杰地设计集团设计总监吴轩基于衢州礼贤社区介绍了关于“公平”的人居设计实验。衢州礼贤未来社区将 “公平” 融入社区在城市、社区、组团三个维度的设计中,在城市尺度中将江景资源归还城市,在社区尺度中统筹布局邻里中心和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组团尺度中,社区形成了开放共享的立体慢行系统,也在微观设计层面探索了公共性的底层外围界面的利用。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海珠分院院长曾堃以广州市社区设计师系列工作为例,分享了社区治理中的陪伴式规划设计实践,以“社区走访、引导参与”“粘泥润土、方案设计”“上下联动、施工承包”三步走战略为路径,真正打通“从规划设计到项目落地”的全流程,构建 “可持续”的社区设计师运营机制。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三角分院副院长林凯旋分析了城市设计视角下的社区空间再生产。他提出城市建设应回归到社区的基本单位,社区设计应从物质空间建设转变到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城市营造设计。他认为社区建设和城市设计将重构空间与需求的关系,推动社区建设从土地经济走向空间经济,实现社区空间的再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再提升。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包含“城市设计制度创新”“从城市设计到建筑设计”两个议题。
面向城市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结合各地城市设计和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各位专家分别讨论了规划与设计的底层逻辑与作用关系、城市设计制度创新、制度的刚性与弹性、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等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应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制度创新,提升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围绕“从城市设计到建筑设计”,就如何处理好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专家们讨论一致认为,在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需要更多的了解与合作,彼此启发,激发创新,以城市设计为桥梁,实现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互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空间的需求。同时,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各自的特色与职能,求同存异,各美其美,最终实现空间、时间、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城规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