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市场瞭望

为了打通装配式建筑“最后一公里”

——记南通联泷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祖平

□本报记者 张玉明

题记:何谓“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的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后被引申用来描述完成一件事的最后一步的关键性阶段,通常还含此步骤充满困难且意义重大之义。在我国,“最后一公里”的意思主要不是字面意思,而是指事情已到关键时刻了,只差最后一搏了,一定要坚持到底方能成功。本文记叙的是龚祖平先生痴迷和热爱装配式建筑研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40余年孜孜不倦追求,为打通装配式建筑“最后一公里”而殚思极虑、竭尽所能的故事。

故事起源于中国著名“建筑之乡”海门。

海门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与上海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公元前,经年的江流裹挟的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800多个春秋,唐末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设县治,那便是今日之海门。这片拥有2000多年积淀史的沙洲,在长江与大海的怀抱中,至今依旧在生生不息地成长,涌动无限生机和活力。千百年来,这片神奇的沙洲,赋予海门人以蓬勃的生命力、创造力。千百年来,海门钟灵毓秀,鸾翔凤集,人才辈出。龚祖平正是诞生在这片富有灵气的特殊土地上的一个优秀建筑企业家。黄海的磅礴大气和长江的坚韧品格,赋予了他独特的禀赋、襟怀和个性。

前不久,记者专程前往海门采访。初见龚祖平,第一印象是身材高大,举止文雅,从容淡定,言语不多,目光沉静。聊起装配式建筑,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一、传承人生第一个“启蒙老师”的基因

龚祖平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海门一个建筑设计师家庭。

据龚祖平回忆,父亲当年是名震一方的建筑设计师,海门烈士馆、老人民剧场等海门著名建筑都是他设计的。父亲更是一方能人,尽管他为人谦逊、低调,但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认识他、敬重他,他是乡邻心中的大能人。自小看着父亲在纸上写、算、画,少年龚祖平心中充满了好奇、钦佩和憧憬,他渴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能人。少时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在耳濡目染中播下了种子。

但龚祖平的入门并不一帆风顺。父亲做了几十年建筑设计师,深知这个职业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不仅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非同一般的定力、决心,以及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父亲不忍心让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吃这种苦,不管他怎样央求,都没应承下来。再加上当时家境经济窘迫,连最基础的一块设计用画板都买不起,更不用说其他了。最疼爱少年龚祖平的祖母给了他最后的希望,她毅然将自己备作做寿棺的木料拿出来,让木匠制作一块平整光滑的木板给龚祖平作为设计画板。

父亲拗不过年迈母亲的支持,便开始教龚祖平如何设计、如何画图,了解计算公式,谈空间构成,悟力学原理。一有空父子俩就在农村老家的场头屋后看图、画图。渐渐的老父亲看出端倪,小儿子在这个领域似乎有点天赋,他的血脉里流淌着建筑设计师基因。

龚祖平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立志将来要有一番作为,不辜负父亲、祖母和亲人的殷殷期望。然而,人生无常,命运多舛。 1979 年,龚祖平刚迈出踏上社会第一步,他父亲因病撒手人寰,刚过20 岁生日的他从此再也没有了父亲的指点。在人生命旅程中最需要父亲这位人生导师时,父亲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十岁的龚祖平从此开始了在工地生涯。他性格安静内敛,受父亲做人做事影响颇深。父亲教导他做人要沉稳,做事要务实,他一直牢牢记在心中。

二、精湛技艺曾在浦江两岸大展身手

龚祖平在好心人帮助下,起初在南通设计室做临时工,不久调到南通县联合建筑总公司南通分公司工地工作,后通过自己努力被招入海门县联合总公司。

1981 年被派驻新疆克拉玛依红旗新村和长征新村项目担任钢筋翻样工。由于工作出色,管理有方,一年后他被调回南通县联合建筑总公司南通分公司担任施工员、施工队长。在此期间,为了帮助员工提升综合素质,他自掏腰包,办起了农民工建筑技术学校,鼓励大家学技术,手把手教,一个个带。有时绑扎的钢筋砌筑、制模等不符合技术要求,他宁愿推倒重来,也从不蒙混过关。就是这样,龚祖平硬是带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施工队。

1985 年,龚祖平被招聘到江苏农垦南通建筑总公司上海 205 队担任工程承包队长,不久又担任南通农垦华兴建筑工程公司浦东工程处主任、副总经理。

1994 年6月,南通聚隆建筑营造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是在“江苏农垦南通华兴建筑工程公司浦东工程处”的基础上改制成立的民营企业。

龚祖平率领的施工队升格为公司,实现企业化经营。龚祖平任总经理、法人代表。看到工人们一天天成长,看到企业一天天变化,龚祖平有了更大的目标。他凭着扎实、过硬的建筑技术、新颖的设计理念及大胆创新的管理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和攀登。聚隆公司先后参建了上海市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等路桥工程;承建了潍坊高层、江阴上海花园洋房、迎宾大道 12 标工程浦东国际机场汽修中心工程、碧云公馆等房建工程。企业先后获得上海市市政金奖、扬子杯等奖项,获得江苏省进沪施工先进企业、科技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龚祖平本人更是多次被评为优秀企业经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事业有成,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龚祖平开始重新审视他和企业的使命,心中有了新的蓝图。

三、年过半百走上一条荆棘丛生的新路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人力资源越来越紧俏,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建筑业招工越来越难。龚祖平敏锐地预见到中国建筑业即将迎来一场“革命”,那就是呼之欲出的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世界上最早的装配式建筑可追溯到17世纪美洲移民所用的木构架拼装房屋。最早的装配式公寓的理论在20世纪初提出。1850年前后,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科斯顿通过装配式结构,设计和建造了伦敦水晶宫(世界博览会会场),那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装配式公共建筑。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5月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提出建筑业生产工厂化的要求。此后60多年,装配式建筑是国家一直大力倡导、推广的发展方向。但多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速度不快,建筑业装配化率至今很低。

龚祖平很早就开始关注国际社会装配式建筑的最新动态,研究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迟缓的瓶颈。此刻他更多地在思考如何为加快中国建筑业装配式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心中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使命感。他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是,竭尽所能、竭尽财力,为打通中国装配式建筑“最后一公里”作出自己的贡献。

龚祖平意识到,必须找准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瓶颈,找到尽可能完善的解决方案。他由前期采用预制轻质墙板组合成临时建筑与大高度内隔墙设计与安装的成功案例受到启发,开始潜心研究当下国内主流装配式的特点。他认为,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最大挑战是安装技术的不稳定,而装配过程中安装质量不可控,会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同时,当下的预制装配技术都需要大工厂、大运输、大施工机械,且国内预制装配率大多偏低,这与国际主流趋势不相符,与绿色发展大潮流相悖。高预制率、智能化、工业化是龚祖平对装配式建筑多年来思考的总结。他把提高预制率、运用智能化施工、提升工业化水平,视为他和他的团队为之不渝奋斗的方向。

联泷公司成立于2011 年,早先主要从事新型建材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同时携手聚隆公司从事建筑材料的安装与施工。自 2014 年起,联泷与聚隆携手开始模块化装配式自保温结构构件的研发生产。

龚祖平关于采用模块化自保温承重体系来取代目前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设想得到了华东建筑设计总院专业上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他邀请了中国一流的设计院与高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和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土木学院、上海中森设计院一起参与研究,形成一支实力雄厚、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团队。设计研究专业机构和优秀高校的共同参与、鼎力相助,让龚祖平信心百倍、如虎添翼。

他原本可以凭借20多年积淀的人脉关系、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稳扎稳打、驾轻就熟,把精力放在已经营20多年、走势见好的既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上,将企业做大做强。但他却偏偏选择了另一条荆棘丛生、充满未知数的路。他是建筑业的老兵,然而他在“知天命”之年,却自我请缨成为中国建筑业装配式技术创新的尖兵。

四、十年“抗战”创下近百项国家专利

方向明确后,龚祖平迅速建立起精干的研发团队,选择以剪力墙结构作为深度研发的突破点,并随即建立实验基地。模块化自保温剪力墙技术是革新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关键点,在无先例、无图纸、无技术,国内国外研究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通过4年时间不懈努力,龚祖平终于破解难题。

3000 多个日日夜夜,龚祖平全身心投入装配式建筑的创新探索。研发全过程中,龚祖平是研发工程师、是一线技术工人、是设计师,是实验室操作人员。

他挑灯夜战,昼夜不分,不断地创新设计,不断地修改图纸。不知多少个夜晚,他因为思考得太投入,无心睡眠,在设计图纸陪伴下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他戏称“黑夜是灵感的摇篮”,他每天将纸笔放在床头,半夜里睡梦中或有闪念,即马上起床,记下那稍纵即逝的灵感。

为了试验新品种、新构件、新设计,抢时间、赶进度是家常便饭,他经常冲在第一线,穿着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穿梭在实验室和工地,当起工人,亲自操作。一张张图纸,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受挫,一次次修正,终于换来一个个希望的黎明。

为了分析剪力墙在通过构建连接后的受力情况,龚祖平自掏腰包500 多万元搭建了一个超大型的结构实验反力架用来做实验,以期获得第一手数据。他前前后后为了建筑产业化的科研项目投入超亿元资金。

这些年的不懈研究、巨额投入终于有了回报。

——连接件及创新型连接工法。连接件的设计是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安装可靠性。他将连接件及连接工法的研究作为他和他的团队研究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他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研究都是空中楼阁。近10年时间里,仅研发的连接件种类就多达几十种。每每有一个新的想法,他总是不惜工本,随即安排车间生产或委外加工,用最快的时间加工成型,再在实验室反复进行试验。

——灌浆料及其技术。龚祖平对灌浆套筒设计始于2016 年,其实,当时在市场上也有众多现成的灌浆料,可大多为技术垄断产品,每吨价格高达 6000~8000元,而这类产品用量极大,如果依赖外购,将会提高成本。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实验,符合标准的灌浆料在他的实验室诞生,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市场上同类产品。

——填心自保温外墙体系产品。填心自保温外墙体系产品是龚祖平自创的。他将保温材料预制于内外叶箱形墙片之间,使墙体本身具有保温隔热的功能,也有整体受力功能。这种预制外墙保温形式,集施工外模板、保温、防水、隔音、受力等建筑功能于一体。系列产品在现阶段装配式住宅体系中属首创,推普前景广阔。

——第二代自保温承重墙。龚祖平将墙板的断面设计成二排填芯保温孔和从 40毫米到 80毫米厚防水层兼受力墙体内外叶壁,其水平缝与垂直缝处都留有严密的子母槽与马牙槎,从而达到保温、防火、防水的特点,墙体强度高,并进一步开发出第二代自保温承重剪力墙填补了目前国内外建筑建材领域的空白,这将会是墙材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能全方位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对节能、保温、防火、防水、隔音等建筑结构围护一体化和绿色环保的要求,还能节省成本、安装简便、工效高、增加使用面积、省时省力、有效缩短工期,减少劳务成本,同时摆脱了砌墙与制模浇灌混凝土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依赖,综合优势十分明显。产品已获上海、江苏新型墙体材料认证,并被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批确定为省级科研项目。在江苏省住建厅、海门市墙改办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已取得突破性成功,并已正式投产投放市场。2020年4月,住建部对“装配式自保温剪力墙结构体系”进行成果评估,该项目被评定为“2020年度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产品标准、技术规程。联泷的科研团队在龚祖平的带领下,从 2015 年起就开始了产品标准、技术规程的编写工作。新的技术体系需要新的理论来支撑。大多数企业选择老产品工艺是因为有现有的国标、行业标准支撑,无需自己再去耗费资金、时间去编写新的体系。龚祖平为了让数据有说服力,每个数据都力求经过实验室反复多次的验证,并与现有规范进行对比。他花了近三年时间,几易其稿。2018 年5 月8 日,他们编制的相关标准得到江苏省专家的认可。现在他们企业的实验室标准已经被评为江苏省地方标准。

他是学设计与施工技术出身,具有非常丰富的设计与施工经验。产品成型后,他总是仍在思索,如何提高施工效率。就这样,一些实用性、增效型工具一一问世,如哈夫套管、电动安装扳手、锥形锚连接、新式的阳台板连接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专利体系。

2014 年初迄今,联泷公司先后投入逾亿元,终于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装配式侧立模浇筑生产线,装配率达80%以上,预制率达60%以上,申报获专利近百项,其中发明专利 32 项。与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上海中森设计院保持紧密合作,并在 2016 年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五、向着“最后一公里”马不扬鞭自奋蹄

只顾登山不问高,江河眷顾奋楫者。山再高,咬紧牙关一直往上攀,总有登顶那一刻;大江大河再宽阔,只要坚持不停地奋力划桨,总有抵达彼岸时。龚祖平坚信这个逻辑: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负赶路人,坚持下去,必有收获。他抱定这个信念勇往直前。

并没有任何人逼着他一定要拿下“最后一公里”,然而,龚祖平自己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多年来,他在科学研究创新之路上,马不停蹄。

2015 年龚祖平正式启动研发和应用模块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及配套技术。这项研究,结构和技术均为龚祖平团队独创,与当今主流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存在显著的不同。他在充分吸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的技术理念和“等同现浇”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的开发。这种模块化技术的基石使得产品具有标准尺寸,可采用统一模板进行预制,利于全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为装配式建筑和工业化建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艺和方法。

龚祖平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希望设备能真正实现自动化生产。在考察了国内许多大型预制装配式企业的生产线后,他灵感一闪,想到了采用组合侧立模集成生产的新型预制墙板生产线像生产汽车电视机那样生产混凝土墙板。他亲自设计了生产线设备,与同事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最终形成了仅依靠五六十人即可全过程运作的自动化流水线。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上海市住建委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估鉴定,采用流水线组合模车生产装配式墙板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能,在与传统装配式构件生产同等产能下,厂区占用面积可节省60%以上,极大地节约了国家宝贵的土地资源;安装工艺简单、施工方便、质量可靠,运输和吊装量可减少 20% 以上,倾制装配率可达 80% 以上,减少了现浇量,模具可循环利用,减少了制模费用,生产效率比当前传统装配式生产线提高5倍以上;新的生产工艺使得装配式构件产能效率提高,50~60 亩厂区面积可实现年产能20万米以上。评委们一致认定:该研究成果对促进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模块化自保温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创技术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龚祖平创新的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采用自动流水线组合模车立模压浆工艺生产装配式自保温墙板,自保温结构一体化成型,提高了生产效率;构件产品模块化、标准化,模具利用率高,数控化生产精度高。龚祖平的模块化自保温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让很多研究部门“盯”上了他。华东建筑设计总院、上海中森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闻讯后都主动加入了他们的研发团队。

2018 年,联泷公司坚持以墙板材产品为主,以装配为导向,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拓宽销路,立足长三角,辐射南京周边地区。

2018 年,深圳一家公司慕名多次发函希望与龚祖平洽谈代理其专利申请业务,计划帮助他到欧美发达国家申请专利,尔后再转卖给国内,以此大把赚钱。然而,龚祖平一笑置之。他是中共党员,一个深深热爱自己祖国的发明家、企业家,他不会为了攫取财富而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拱手交给国外人。他说:“我们不能一直跟在西方屁股后面学他们的建筑技术。我们要让西方反过来学我们的先进技术。这条路我要坚持走下去。”

近百张国家专利证书,既有国家领先技术、又有实用性强的专利,还有一些正在孕育着的新技术,龚祖平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联泷的员工尊敬地称龚祖平为企业的“总设计师”,对于这样的老总,大家心中充满深深的敬意。龚祖平用大半生的代价追逐他的梦想,爱人曾埋怨过,孩子也曾不甚理解。但龚祖平坚信自己的坚持是有价值的,他无怨无悔。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从中国建造到中国制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这是成千上万中国企业家的共同追求。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龚祖平正是这根脊梁中的一员。

那天记者采访中,年过花甲的龚祖平伫立在挂着联泷公司近百张专利证书的墙前,动情地说道:“十年来,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把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大部分资金,多扑在了装配式研发上。这十年间,我最激动、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领回一张张专利证书。研发成果出来了,但我还没有梦想成真。我的梦想是,在不久的将来,让我研发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了打通装配式建筑‘最后一公里’奉献我生命的余晖。”

说话间,他的眼光转向窗外。窗外春光明媚,远处江山无限。

他的眼中充满深情、慈祥、自信、坚毅。

2023-03-27 张玉明 ——记南通联泷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祖平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0430.html 1 3 为了打通装配式建筑“最后一公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