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走进企业 洞见趋势

用“绿笔”擘画“绿图”

——访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卫丽亚

□陈 雯

编者按: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园林总院)作为具有77年历史的老牌设计院,见证了上海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自加入上海建工集团以来,园林总院从服务上海的战略大局出发,坚持规划引领设计,凭借专业厚植优势,先后参与或主编上海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环城生态公园带环上功能提升总体规划、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新城绿环专项规划等多个上海大型生态绿地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设计完成多项各类生态绿地、公园绿地、口袋公园及绿道建设工程,张张“绿图”化入美好生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上海大生态圈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贯彻落实“生态城市”目标

迎难而上规划城市“绿线”

园林总院规划业务实践肇始于程世抚、吕光祺、吴振千等前辈先贤,他们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辛勤耕耘,无论是1948年《上海公园系统计划草案》、1951《绿地研究报告》,还是1952年上海跑马厅改造人民广场、人民公园总体规划与设计,均影响深远,成为园林总院规划设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十三五”期间,参编上海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又为园林总院规划业务板块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韧性生态之城”,作为高密度人居环境下的超大城市,上海生态空间增量挖潜难度大、生态体系缺乏系统性构建、生态网络空间蚕食严重。为做好这一重大课题,园林总院专门成立了规划所,引进研究风景园林规划方向的同济博士卫丽亚担任首任所长。

2015年,刚接触这个项目时,卫丽亚就遇到了一大难题:“上海园林绿化系统缺乏话语权。”按照她以往经验,一般城市区县都会编制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然而很多区局并没有编制相关规划或者已经很久没有修编,加上绿线管控不到位,造成诸如“一江一河”到大大小小的河道两岸被各类建筑、用地挤占,缺乏连贯的绿色空间。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她通过反复沟通,希望借助这一次全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将绿色空间构架和绿线锁定,保证未来能够还“绿”于民。在市绿容局规划发展处的支持下,规划所团队结合上海市“十三五”打造“两道两网两园”的生态体系目标,细化编制了“公园体系、生态廊道、城市绿道”三个专项。

公园体系规划就是通过500米服务半径的“扫盲”工作,形成“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为此,规划所做了大量的梳理工作,包括对每块地的属性都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标在图上,初步形成了一张绿线底图。由于当时规划所成立没多久,人员有限,每个人要对接好几个区,各个区再结合这张底图进行新的摸排与反馈,确定近、中、远期绿地建设时序,进一步落实绿地建设时间表。

201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实现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还江于民”。这一利好消息无疑为生态廊道与城市绿地规划编制工作注入了更大信心和动力。“在此之前,这项工作只是从绿化条线出发,我们画的这些线到底能不能实施得了?到底会建成什么样?什么时候能建成?大家心里都没底。”卫丽亚说,上海市政府这一举措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为后续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了保障。历时6年,2021年6月,《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正式发布。卫丽亚表示,这一规划擘画出上海未来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从“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

打造公园城市上海方案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园林总院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家程世抚先生在《绿地研究报告》中提出环区绿带环绕的概念,建议依托带状林业联系重点公园建设绿地系统;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园林总院几代人投入上海环城绿带建设,经过四次规划三项工程,环城绿带已经转变为城中绿带;基于“十三五”上海市生态规划编制,以及上海《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期间,园林总院在“园”字上做文章,通过环城生态公园带、千园工程以及全域绿道网络建设等重点工程,将全域公园有机串联,促进形成紧密联系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实现了“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的模式转变。

规划先行,园林总院组成了以院长卫丽亚为核心的上海建工生态总规划师团队,协调生态、景观、市政、建筑、大数据等多专业团队参与,负责了包括《环城生态公园带环上功能提升总体规划》、设计导则与建设标准、全过程技术咨询、专题研究以及先期启动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参与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前期研究、《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编制,参加青浦新城绿环国际设计方案征集,会同市规划院完成五个新城绿环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等重大规划设计任务,为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提供政策抓手、决策依据和空间呈现。

环城公园带以环城绿带(环上)为骨架,向内外连接10片楔形绿地(环内),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环外),联动“五个新城”绿环。

园林总院引入强化生态、功能复合、植物特色、创新引领四大提升策略,塑造以生态森林为底、活力设施为点、贯通绿道为线的连续环上公园群。目前,上海正全力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到2025年,环上50座公园将如珍珠一般串起环城绿带,超过100公里的环城绿道也将同步建成。

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是上海疏解城市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因此,五个新城绿环也成为了上海市域生态网络和总体布局的重要结构组成,是构建新城发展格局,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卫丽亚说:“过去的新城建设往往以交通、产业、用地为导向进行规划,但五个新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认为,应利用好新城原有生态基底,以绿色空间为导向,通过环境的打造把人才吸引过来,相应地才能更大程度上带动产业发展。”林田水一体,人文城联动,绿环贯通,乡野入城。园林总院结合各新城特色资源,将自然引入新城,将新城融入自然,实现5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滨水公共空间、5公里进森林,构建出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林水相依、城乡融合的绿环画卷。

今年2月,上海新城绿环专项规划今日正式发布。“这是一个新城建设的全新模式,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新标杆。”卫丽亚说。

深入前沿规范编制

提高前端方案能力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设计实践中,园林总院创作出了一大批广受认可的设计作品,近年来先后获得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设计大奖、全国和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奖几百项,并主持编制了全国第一部风景园林行业的强制性设计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今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高速发展。近五年来,园林总院科技创新持续发力,主编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30余部,奠定了其坚实的行业地位,提升了其行业话语权。

“如果没有前端的话语权,是很难得到业主信任的。”卫丽亚表示,规范标准的编制为园林总院夯实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园林总院依然能立于市场潮头,担纲城市大型绿地的设计。但同时,设计师的方案能力也亟须提升。过去二十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期,以“园”为核心的造园模式受到西方绿色空间设计理念的强烈冲击,这一时期大量国际团队“落户”上海,带来先进设计理念和作品的同时也让国内设计院失去了方案设计的主导权。因此,园林总院现在特别重视培养设计师的原创方案策划能力,鼓励设计师参与国际设计竞赛,在竞赛中提高眼界、拓展思维,不断碰撞出新的创意火花。同时,开展“园梦营”计划,在“老八校”中优中选优,培育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方案创作人才梯队。

新起点 再出发

伴随上海城市“绿图”的擘画,卫丽亚也从规划所所长成长蜕变为园林总院院长。作为一名技术型女性国企干部,她立足于工程实践一线,坚持景观生态顶层思维,从宏观格局上拓展风景园林的专业领域和研究视野,以园林设计这一小专业扛起生态文明大旗。她将上海生态建设先进理念和方法向全国辐射,带领团队转战大江南北,从雄安新区到海丝源头,从“一带一路”的西域边陲到南国海滨,从城市更新的集聚都市到乡村振兴下的偏远乡村……都留下了园林总院生态规划的印记。今年,卫丽亚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这既是对她的肯定,也是全新的鼓舞。她表示,未来园林总院将继续贯彻“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赓续传承,守正创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聚焦双碳绿色低碳理念,围绕设计、施工、运营为核心进行技术储备与探索,实现由专业院向生态综合院的转型发展。

2023-04-17 陈雯 ——访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卫丽亚 ■走进企业 洞见趋势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0694.html 1 3 用“绿笔”擘画“绿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