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雯
编者按:不久前,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李)举办了“继往昔 开新篇 一起向未来”三十周年庆典活动。作为一家国内首个由工程界大师名字命名并合伙创办的设计院,以及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加速浪潮成长起来的中美合资企业,林李业务范围横向覆盖规划、建筑、市政、公路、特大桥梁、园林等领域,纵向逐步延伸拓展从前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到设计牵头EPC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全产业链,设计作品遍及全国,累计获得省市级部行业奖项超百项,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蝉联两届“上海市民营勘察设计企业20强”。在近两年行业下行与疫情双重大考之下,依然能稳步发展。本期笔者走进林李庆典现场,并采访董事长杜勤,见证林李发展成果,倾听林李发展之声,感受林李企业文化。
庆典当天,林李发布了周年系列三部曲——《大事记与光荣册》《我和林李的故事》和《经典项目与荣誉》,播放了承载林李人美好记忆与光辉历史的微电影《林李之路》。
助力国家建设崭新形象 艰苦创业打下扎实根基
回顾这30年,林李乘改革东风,发展迅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林同炎先生、李国豪先生秉承着共同心愿:吸收和引进国外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在国内培养更多工程界人才,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1993年,两位工程界大师一拍即合,林李应运而生,也是国内首家以名人名字命名的设计咨询企业。
林李的诞生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当时国内工程技术并不发达,作为大师创办的企业,林李具备国外先进技术的先天优势。该公司成立伊始就参与了“杭州湾跨海大通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作为上海地标的“上海金茂大厦方案竞标”,在两位大师的引领下,积极投入国家建设的崭新形象,引起业界关注。
林李成立之初的20世纪90年代,物质基础薄弱,技术人员缺乏,但初创团队有把林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工程设计咨询企业的勇气和决心,毅然开启了艰辛而伟大的创业之路。从建筑和市政起步,陆续设计完成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独塔单索面斜拉桥——安徽黄山太平湖斜拉桥,国家重点大学建筑群——国防科技大学工程,以及上海南部阳光翠庭、嘉定菊园大型社区等一批精品工程。
进入千禧年,国家逐渐壮大腾飞,林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里程。通过引进一批市政专业骨干人才队伍,林李市政板块迎来了快速发展,陆续设计完成了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作品——南昌市生米大桥工程、公司首个国家级优秀项目奖作品——上海中环线威宁路仙霞路工程、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作品——承德南环大桥工程、全国优秀设计二等奖作品——桂林机场快速路工程等优秀工程。自此,林李逐步成为行业内一颗新星。
全面深化企业内部管理 接续奋斗筑牢发展根基
林李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每年在行政、人事、经营、技术、质量、科创等方面研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构建目标清晰、责权明确、分配公平、激励有效的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人才培育方面,林李形成以35岁左右年龄层次为核心的中坚骨干力量。为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定期开展青年设计精英选拔;开设总师讲堂系列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组织行业专家来公司授课,组织公司专家赴外交流;对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公司的稳步发展做好了人力保障。
多年来,林李持续打造完备的资质产业链,从初期单一的建筑和市政设计企业,转型成为涵盖公路、特大桥梁、市政道路、桥梁、城市隧道、排水、建筑、风景园林、规划等9项甲级设计资质和3项甲级咨询资信,包括岩土勘察设计资质的综合性设计及咨询企业。
林李十分重视党建工作,是所在辖区内唯一一家建立党总支的“两新”企业。以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发展,林李在社会竞赛评比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团队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董事长杜勤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勘察设计行业杰出人物”等荣誉;公司员工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虹口区人大代表”“上海市勘察设计工匠”“上海青年咨询精英”“上海市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上海市虹口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凝心聚力开拓新兴市场 励精图治拓宽发展格局
林李下设5个专业院、18家分支机构、6个职能部门,员工约500人,是一家中型规模的民营设计企业。近两年,在行业下行、疫情压力并叠加国际局势严峻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很多设计企业都面临着业绩下滑、收款困难、现金流紧张等问题。林李仍能保持稳步发展,合同额有效站住支撑位并略有增长,收款也能保持在一定的比例,杜勤认为,这主要得力于林李这十几年不断的反思与总结,在经营管理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一是注重市场开拓。林李过去业务主要是纯设计和咨询,现已延伸拓展了前期规划、EPC总承包、施工项目管理等多领域全过程。业务范围在立足长三角地区的基础上,近些年还开拓了新疆、西藏、贵州、珠海、南湖等新兴市场,发挥技术优势,为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贡献了力量。在设计实践中形成了林李“多专业融合发展”与“综合性一体化”的竞争优势,陆续打造了“景观桥梁”“绿色康养”“休闲步道”“文旅产业”“智慧交通”等拳头产品,设计完成了扬州新万福桥、拉萨迎亲大桥、乌镇雅园康养社区、上海国金桃花源别墅、上海苏州河绿道、赛里木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行业标杆作品,在行业内广受赞誉。
在打通跨专业、跨部门合作壁垒过程中,林李把“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作为一项重要共识向各部门贯彻:“对外一定要打综合牌,对内要鼓励多专业融合,跨部门合作,过去单打独斗式的业务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综合性、一体化项目要求,摒弃‘小而全’,形成专业合力,才能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是强化项目收款。林李建立了从公司层面到院级到所一级的催款追账机制,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财务部门加强日常核算工作,做精做细,为部门做好成本把控提供数据支撑。杜勤指出,公司要求部门开拓项目和保证收款两手抓、两实现。在对分支机构的管控上,实行“财务、合同、技术、人员”四个方面的总控,行之有效地改变了初创时期对分支机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确保分支机构运营的规范性、技术质量的稳定性。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林李重视科创工作,在固守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坚持技术创新发展。企业获“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每年获批十余项专利授权,设计项目屡获“科技进步奖”“职工创新成果奖”等荣誉;还陆续成立了“乡村设计研发中心”“异态结构设计研究中心”“林李首个博士后研究工作站”。科创工作将公司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层次,林李积极参与勘察设计行业前瞻性学术交流并建言献策,在业内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紧跟国家战略导向 开拓进取拥抱未来
谈及未来市场增量与林李的发展规划,杜勤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作出部署,将扩大内需作为首要重点工作,预计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同时,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领域,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未来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基础设施提质、新型基础设施提速、安全基础设施增量等方面;城乡建设领域重点将从新建城镇转向城市更新,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补短板、智慧化城乡建设、绿色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他呼吁,勘察设计企业应该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和社会需求变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抓紧完成企业的转型升级。
“林李走过30年只是到了青年时期,今后的征途还漫长。”杜勤表示,面临复杂多变、极具挑战的行业形势,必须经受得住磨炼,克服得了困难。对林李来说,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开拓进取,以更宽广的胸怀拥抱未来。站在林李发展的新起点上,林李人秉承“严谨、感恩、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朝着“持续做大做强林李”的目标持续奋进!
后记:在《我和林李的故事》一书中,收录了30篇林李人的回忆。有初创团队白手起家的艰辛岁月,也有青年设计师从小白到骨干的成长之路;有设计人勇啃“硬骨头”项目的老黄牛精神,也有设计人突破自我转岗职能管理的精彩故事;有前辈对后辈的鼓励支持与循循善诱,也有林李与员工双向奔赴的“感恩”情结……透过故事笔者看到,只要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每一位员工都能在林李得到成长与发展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