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整体投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要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认为,民间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也是提升投资质量、增强投资活力的关键力量。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应尽快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民间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等6个方面提出了21条具体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意见》提出,根据“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国家重大战略等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选择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从进展情况看,“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任务已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去年以来,各地推介的5万余个项目中超过9000个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涉及民间投资2.9万亿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另外,多地正在发力扩投资,本轮扩投资举措的重点是激发带动民间投资。
5月4日,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向民间资本推介一批投资示范项目。
浙江省财政厅近日迭代优化了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要求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民间投资一直处于低位。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6%。
此外,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任务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
一是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参与难度较高。这些项目普遍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投资回收周期相对较长、收益水平相对较低,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有限。在基础设施领域,部分项目建设内容多、施工难度大、运营管理要求高,民营企业缺乏相关经验。
二是从投资环境看,参与便利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项目相关信息不够透明公开,民间资本对如何参与投资缺乏了解,对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退出顾虑较多,对能否获得长期稳定回报信心不足。一些民营企业反映,有些项目预期收益较好,也愿意积极参与,但在市场进入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壁垒。
三是民间资本自身参与意愿和能力存在不足。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部分民营企业效益下降、现金流紧张、再投资能力不足,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的意愿较低。此外,不少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参与投资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时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通过建机制、强服务、重前期、优环境、促融资、抓示范等工作,使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来。
“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部署,建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机制,做好工作调度,常态化推进重点项目,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推进格局。”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积极向民间资本推荐吸引力强的项目。推动各地及时解决项目公开推介、引进民间资本过程中的问题,明确支持措施,做好相关服务,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孟玮表示,对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推动加快项目审核备、规划选址、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手续办理。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明确不得以所有制性质作为选择标准,不得以企业规模等因素作为主要评标条件。在安排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时,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继续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
孟玮说,推动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产权交易等方式盘活自身资产,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提升投资积极性。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专家认为,总的来看,下阶段积极推动完善市场环境、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支持等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民间投资逐步回稳。
缓解民企融资难问题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需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有了资金活水,就有了增强投资意愿的动力。”业内人士表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应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以提升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
一方面,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融资的政策支持。广东省提出,依托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汇聚涉企信用信息,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
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广东省提出,推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采取续贷、贷款展期等方式对民间投资项目予以支持;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打破融资的‘玻璃门’‘弹簧门’,公平、公正对待民间投资者等各类投资主体。”专家建议,研究设计适合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努力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此外,多地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专家表示,民营企业通过REITs将其持有的不动产转变为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实现全部或部分出售,回笼资金用于新增投资,有利于形成投资的良性循环。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