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建筑人物

豪情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记中外建安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樊伯华

□本报记者 张玉明 通讯员 王建刚

陶渊明有名句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言壮怀所向,超越四海,犹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

豪情鼓双翔,壮志振羽毛。樊伯华是幸运的。他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他踏上社会之时,正是共和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轫之际。他沐浴着一代盛世的金色阳光,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襟怀鸿鹄之志,驾驭时代长风,展翅翱翔,经过30余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终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中国安装协会与上海市安装行业协会专家库专家,将他的企业淬炼成为中国安装行业民营企业的标杆。

传承父辈信念,点燃理想之火

说起理想之火,要从点燃这团火的樊伯华的父亲谈起。

樊伯华出生于一个革命军人家庭。父亲是抗战老战士,14岁参加革命,南征北战,身经百战。父亲历经枪林弹雨是为了反抗外侮、民族解放,他希望儿辈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多作贡献。樊伯华不负父望,1988年考入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后合并给重庆大学),了却父亲一个夙愿。

樊伯华生于江苏泰兴胡庄镇黄楝村。岁月荏苒,沧海桑田,樊伯华学生时代读过的黄楝村小学、庵桥中学、霍庄高中、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撤销的撤销,合并的合并,四所校名,皆消失在中国城镇化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如今的他已成了“没有母校”的学子。

1991年,樊伯华大学毕业时,大学生就业开始由单纯的国家分配变为分配和自谋出路并举。他遵从父亲建议,选择了央企中建八局。

他到本部在南京尧化门的中建八局三公司报到不足一月,便与同时入职的8位大学生一起被安排到上海分公司。从此,他与大上海结下不解之缘。此后30余载,他在黄浦江畔播种、破土、扎根、抽枝、展叶、开花、结果。

日前记者采访中,樊伯华回忆了一段往事:

那时的上海分公司规模很小,仅20多个人。办公条件极为简陋。他印象最深的是,那天凌晨,分公司还专门拉了一条横幅,上书:祖国的未来,上海公司的希望。

仰望标语上的大字,作为分公司首批大规模招聘的大学生,樊伯华心情激动,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干,不辜负公司的期望、父母的期盼。

真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大学生到来后,很短时间内,上海分公司在上海建筑市场一路凯歌声声。

1992年,洛川东路“东方明珠一条街”安装工程项目是樊伯华入职后的第一个项目。他在项目上担任施工员。凭借在学校所学得非常切合实战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他独自扛下空调、给排水、电气、消防等系统的安装任务,首战告捷。这也是分公司安装专业的零突破。

“小伙子,好好干!以后成立安装大队,大队长就是你了!”分公司领导高兴地连连拍着他的肩膀。

追求卓尔不凡,演绎锥处囊中

2000多年前,司马迁所著《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锥处囊中一词。意谓锥子放在麻布类袋里,锥尖总会露出来。喻有才智、怀大志的人总有一天会显露头角,不会长久被埋没。

如果说,城市是一片滋养的土地,有梦想,就会发芽,就会长叶,就会开花结果;那么,优秀的央企,是一个哺育人才的大学校、大平台、孵育器。

青涩樊伯华踏上社会第一步有幸选择了央企平台,使他得以在这个极佳平台上茁壮成长,演绎了一出现代版锥处囊中传奇。

1993年,任上海医药公司办公楼项目副经理。该项目为中建八局捧得进沪首个区级荣誉——杨浦杯。

1994年,任安装分公司第二工程处主任,兼任上海浦东珠江玫瑰花苑项目经理。这也是他作为安装项目经理主持的第一个项目。两年后玫瑰花苑竣工,为中建八局在上海捧得首个白玉兰杯。

1997年,出任安装分公司副经理,并兼任鸿艺大厦的安装项目经理。

2000年5月,出任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安装分公司总经理。两年后,安装分公司产值由数千万到突破上亿元人民币。

2003年起,出任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副总经理兼安装分公司总经理。

2007年,随着中建系统内部人员变动,调任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任总裁助理,兼总公司麾下安装分公司总经理。

一次记者采访中,樊伯华说起了早年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1997年初,时任安装分公司副经理的樊伯华接手淮海中路1552号鸿艺大厦,并再次捧回白玉兰奖。

说起鸿艺大厦,樊伯华在回忆中停留很久。该项目,位于淮海中路的领馆区,由3幢27层楼的建筑组成。项目竣工时,一次性通过了竣工验收,并被中建八局推荐参评鲁班奖。就其工程质量,捧得“鲁班奖”应无悬念,但因验收当天一个小小的误会,“鸿艺”与鲁班奖失之交臂。

鸿艺以其品质和地段,在很多上海人心中享有美誉度和知名度。但非专业人士,包括业主本身,并不知情,这三幢楼的品质价值何在。

“与那些在关键环节、细节特别用心雕琢的为评奖而评奖的项目不同,‘鸿艺’是安装人用一丝不苟、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完成的一件建筑安装经典,它身上的每个细胞、每根血管无差别的精雕细琢,空调机房、水泵房、管道井、强弱电井……明处暗处,干干净净、油漆锃亮,经得起最挑剔的眼睛、最严苛的标准,它的纯粹、精致与完美,是这个日趋功利化的时代无法复制和超越的精品。”

采访中,始终语调、语速平缓的樊伯华颇有感慨地说:在与建筑安装结缘的32年时间里,他共完成了近 100个单体高层,各类建筑安装项目获奖无数,并多次捧得白玉兰奖、鲁班奖和中国安装之星等上海及国家级奖项。荣誉加身,应了无遗憾,但樊伯华唯独对鸿艺错失鲁班奖难以释怀。他说:即便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每年有那么多的工程项目,而被列入鲁班奖的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个。因此,鲁班奖这个中国建筑行业最高奖,在业内具有不可撼动的象征地位。

“不知以后是否再有机会做像‘鸿艺’那样尽善尽美的项目了。”樊伯华一言感慨,无限唏嘘。赵州桥风雨千余年不倒,却有建成才数年的现代化桥梁却发生垮塌。作为中国安装行业协会专家库专家的樊伯华,阅尽千帆,他的唏嘘,意味深长。

鸿艺之后,樊伯华与“项目经理”画上句号。此后,他转换角色,率领自己的企业披荆斩棘,勇闯市场。

鲤鱼飞跃龙门,十年磨砺一剑

2007年起,樊伯华在中外建任职并同时任职新、老企业。数年后,企业改革深化,企业改制加快步伐,新环境、新形势下,樊伯华经过长考,毅然决定“走”,走自己创业之路。他要飞,他展翅飞翔。

2013年,樊伯华正式跳出待了20余年的央企,30几万元买断工龄后,毅然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中外建安装有限公司。

按理,在安装市场摔打了20余年的樊伯华要资历有资历、要经验有经验,凭借雄厚的专业家底、积累的人脉关系和摸爬滚打的市场经验,创业应该是顺风顺水,然而,白手起家谈何容易!

刚起步的中外建安装公司,总共4名员工,无办公场所、无签约项目、无资金与设备,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公司”。

暂无办公场地,商务楼大堂内的几张沙发,就成为他和小团队临时的办公点。母亲与儿媳笑侃:别看他每天手提公文包像模像样地进进出出,实际上他连个办公桌都没有。

没有活干,属下的月薪就用爱人的私房钱开支。

最煎熬的日子里,中建老领导曾力邀他回去任职,但樊伯华婉言谢绝。开弓没有回头箭,即便再苦再难,跳出“龙门”就绝不回头。他在自己选择的事业航道上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整整5年,他蹚水过河、艰难跋涉,从点点滴滴沉淀积累开始。公司资质从3级逐步升到2级、再到1级,合约项目渐渐源源不断。2018年,中外建安装有限公司年产值突破两亿元人民币。2021年,公司实现全年10亿元产值目标,同时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市场,及华南与华北区域市场同步发展的新格局,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他兼容并蓄,用几十年国企、民企管理的双重经验,取其精华、甄选嫁接,将自己的企业做成了安装行业第一方阵、具有标杆意义的民企。

樊伯华有个习惯,每年春节前夕,都会每天坐在办公室,守到所有员工回家过年才撤。他说:“过年前,很多承包企业因拖欠工资而被追讨上门。很多单位领导酒店年关办公、遥控指挥已成常态。我们企业绝不允许。我们从没拖欠员工工资。所以只要我在,民工就放心。”他讲诚信重然诺,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和爱戴,赢得了职工对企业的深沉的责任心。

十年磨一剑。小小10年,中外建安装有限公司由弱转强。现在,该公司员工已达数百人,公司产值已每年稳达10亿元以上。现在,樊伯华的目标是跻身中国民营安装企业前列。

“未来,我们还要发展西北、西南市场和江淮市场,实现一个核心市场和5个区域市场同步发展的态势。”这是樊伯华脑海里中外建安装的发展蓝图,有的已成为现实,而有的正在路上。

扬厉工匠精神,“必优”赢得市场

“每建必优”,是中外建安装公司的质量标杆。这句话,扎根在樊伯华心底,成为他对企业所有承接项目的标准底线。众所周知,“必优”意味着更多时间成本、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有些企业是做不到,有些企业是不想做到,而樊伯华的企业则必须做到。作为民营企业,步履蹒跚在生存夹缝中。

樊伯华说:“我们没有靠山,没有坐享其成的资源,只有靠质量和诚信赢得口碑、赢得市场。”

中外建安装公司的合作伙伴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力。作为一家靠实力说话的民营企业,要拿下这些外字号、国字号企业合同非常不易,但樊伯华的中外建安装不仅拿到了,而且越拿越多,合同额越拿越大。截至目前,签订的最大单笔合同额已逾3亿元人民币。

樊伯华一路走来,有诸多故事耐人咀嚼。择其二简述。

故事一,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严重,济南地铁某号线工程告急,原中标的一外省市安装公司,在签订合约后,因人员无法及时到位而致工程停滞。这是济南市重点项目,工期不得有误。怎么办?地铁建设指挥部领导和中铁某局领导致电樊伯华请求支援。樊伯华随即联系大巴车,到劳务基地组织民工赶赴济南救场。从2月寒冬奋战到8月盛夏,用短短六个月,组织420名民工,完成安装工程一个亿的产值。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了中外建安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力、执行力。从那时起,樊伯华的中外建安装走进了中铁的圈子,成为其固定的合作伙伴。

故事二,2020年深秋,中铁某局内蒙一军事保密项目急需人力增援。樊伯华闻讯二话没说,迅即从贵州调集人马,并自掏腰包购买机票,输送支援力量第一时间抵达施工现场。目睹此景的一位中铁领导备受感动,他说:以后我们其他的项目,就要找像中外建安装这样的公司。

有意思的是,虽系民企,但樊伯华的合作圈子,却甚少民企身影。或许待过国企,又身在民企,使他更能看懂某些民企难以克服的弊端和软肋。

樊伯华领导的中外建安装还有个显著特点,所有运作资金完全自有,没有一分钱贷款。说来常人不信,企业若能贷款出海,何乐不为?樊伯华对此有着自己的解读和谋略。他通过对内部资金科学管理和分配方式调整,保持企业资金水池始终保持常态运行的“蓄水量”,由此降低运行成本,避免经营风险。

中外建安装是民企发展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的“秘籍”是什么?

记者对其概括的要旨有:其一,得益于企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经营宗旨。其二,得益对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企业成立之初,中外建安装就采用建筑BIM技术,运用于承接的所有重大项目,确保工程高质量完成;再次。其三,得益于企业“4个集中”管理模式(材料集中采购、资金集中管理、劳务集中选择、人事集中调配),其中前3个“集中”是樊伯华对中建总公司管理模式的嫁接、移植,然后再根据工程承包经营特点,另添加了“人事集中调配”,优化了人力资源的安排、流动。其四,用人。樊伯华高度重视企业人才吸纳,每年的校园招聘季,中外建安装招聘官总是在其他企业尚未进入校园时,捷足先登完成当年校园招聘,保证了公司人才储备、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同步前行。

懋伯华的奋斗给人以启迪和联想。

人们总是对未来的“诗与远方”充满憧憬。那么,未来属于谁呢?

未来不属于那些胸无大志、不学无术、荒于求索的人。

未来不属于那些眼高手低,投机取巧、工于心计的人。

未来也终将不属于那些智商不低、极度自恋、夸夸其谈,而自认为自己很会打仗的“赵括”们。

美好的未来,终将属于那些襟怀鸿鹄之志而持之以恒追梦的奋斗者!

2023-05-22 张玉明 ——记中外建安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樊伯华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1312.html 1 3 豪情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