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是建筑设计建造追求的目标。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受邀来到同济设计院作《探索绿色建筑新美学》主题报告,分享他多年来专研的绿色建筑理论及项目案例。
崔愷院士说:“绿色建筑实际上不仅仅体现美好的田园风光或者是个人的趣味,而是变成了世界共同关心的一个生存话题。”
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在我们身处城市的语境下,如何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
之前我国大部分的绿色建筑专家团队,都是以暖通工程师为主要力量,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和技术推动都是来自于他们的努力。许多项目设计获得“绿色三星”认证,但是到运营阶段,百分之九十都没有实现绿色节能。国家花了钱,建筑却不节能,这种问题比较普遍。
从“十三五”期间开始,崔愷院士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研究项目,当时也邀请许多院校一起来做研究:如何让建筑适应气候从而节能。
建筑如何从消耗型到节能型再到低碳型转变,崔愷院士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领悟。
他说,从历史建筑到现代建筑,它的美学体系都是强调人如何征服自然,保护自己,然后彰显我们的能力、技术、才能,所有这些都是建筑美学所指向的某一种方向。这些年兴起的绿色建筑中,尤其是欧洲绿色建筑的“设备优先”创新,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这种追求技术上的完备,价格昂贵,又把建筑封闭起来,再创造人工环境的模式,是很难推广的。
所谓绿色建筑新美学,实际上是基于对建筑和自然环境的互动,然后是人对开放的生活、开放的建筑需求,在此基础上重新找到美学的可能性。
崔愷认为,建筑师引领的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立在把绿色生态作为设计的核心价值观来开展创作。那么,以环境和建筑的共生为对象来进行设计,然后从空间到措施,从多元的平衡到地域衔接,再到全生命周期,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设计上的一系列的判断和决定、决策,就会带来比较好的结果。
三年前,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主导编制的《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出版,崔愷院士在该著作中提出高品质绿色建筑“五化”目标和原则——本土化、人性化、长寿化、低碳化和智慧化。他说,这样一种方法,把它用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方向进行深化,做出绿色设计的判断,可以推广到设计引导、设计方案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也收获了行业内积极的反响。
崔愷院士以成都天府农博园、荣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张家港金港文化中心、南京江苏园博会主展馆等项目为例,阐述他的绿色建筑新美学理念。
在他看来,绿色建筑不仅是“四节一环保”,而且要营造人民绿色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不仅是从空间到技术的创新集成,更要倡导回归节俭的生活理念,创造新的绿色建筑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