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湖北省预拌混凝土协会去鄂西某市调研,座谈中,大家关于加大对高风险项目关注力度的建议得到该市主管部门的重视,表示要认真研究和实施。
所谓高风险项目,是由于项目合同主体或合同本身存在明显问题,导致合同履约难度大、可能出现危及工程质量乃至最终消费者生命安全问题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1.由于合同双方或其中一方的原因,最近一年内发生过质量事故,或由于履约纠纷引发较大社会性事件,或合同双方有其他重大不良记录的。
2.合同价格远低于成本或市场平均价,可能导致以次充好、参杂使假情况发生的。
3.工程款支付严重低于合同约定且供方无力持续垫资生产的。
4.工程特殊的材料和技术需求对于供方来说难以满足的。
5.供方由于经营困难出现拖欠工资、关键人员离职、设备未按规定检修和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影响正常生产情况的。
加强高风险项目过程管控,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保障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关键所在。有关管理部门应根据调查结果或举报信息进行识别,列出高风险项目名录,然后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加密频次,深入项目进行严格的巡视或检查。
对检查中未发现明显问题的企业应予肯定,鼓励其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好。有先进经验的,可总结推广,并号召业内企业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对发现了问题的项目,须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对问题比较严重或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进行处罚,结果进行通报。
另外,对新进本地市场的供应商,在一段时间内也应适当予以关注。对拒不配合巡查、检查的,一定要更加重视,加大巡查、检查力度。
太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加大对由于恶意低价等行为造成的高风险项目的关注力度既有必要,也很关键,很重要。不仅是要维护承包方的利益,也是对发包方——施工总承包企业良性健康发展负责,对行业主管部门来说更是必不可少。
如某地技术学院项目,当时C30混凝土市场保本价是310元每立方米,有家企业报价290元要做,总包企业开始是很高兴,但出了质量事故,造成五百多万元经济损失后,不仅混凝土企业亏了老本,总包企业和业主更是后悔莫及,政府主管部门天天协调,前后忙了四个月才处理完毕!
当然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在武汉检测试验和黄石混凝土行业,相关社会组织和行业主管部门相互配合,携手联动,通过有针对性的检查和巡查,遏制了少数企业企图通过不合理低价和提供所谓超值服务等扰乱市场的行为,赢得了各方面好评,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制度性安排的基础上,加大对高风险项目的关注和监管力度,既合理合法,又非常正当,非常有效,应该理直气壮地做,抓紧做出成效,从而为行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护航,为工程质量和人命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