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凰山水库工程开工,江西省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开工,重庆市藻渡水库主体工程开工……今年上半年,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密集开工,国家水网越织越牢。
国家水网是国家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
中国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中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总库容9000多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灌区733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37亿亩。各类水利工程逐步由点向网、由分散向系统发展。
建成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
中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重大引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必然要求。
5月31日20时,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的六五河节制闸缓缓关闭,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2022—2023年度调水任务完成,本年度向黄河以北调水2.77亿立方米。这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自2013年正式通水以来的第十个调水年度。
随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相继建成,中国跨流域跨区域水网格局逐步形成。作为一项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到北方,是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20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不可或缺的供水生命线,直接受益人口超1.5亿人,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近100亿立方米,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强互联互通,加快形成战略性输水通道,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2022年,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拉开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帷幕。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近日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修编,推进东线二期可研论证和西线工程规划编制,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
近年来,除了南水北调工程外,还有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或实现重要节点目标。
2022年12月,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引江济淮工程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惠及皖北、豫东5000多万人口,形成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
2023年4月,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主体工程完工。按工程计划,今年6月底可向陕西省西安市先期供水。工程建成后,预计年调水量达到15亿立方米,惠及人口超1000万。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用水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水质污染、河道断流等生态问题。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生态环境累积欠账、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家水网建设过程中,河湖生态保护治理不断加强,河湖生态环境加快复苏。
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这便是相城区的“一河一策”“一片一策”制度。河湖无论是“生病”“健康”还是“亚健康”,都有细化标准和详细记录。相城区夏圩港曾因附近小区雨污水管混接,加之河道底泥淤积较深,“生了病”。根据“病历”,相城区首先对附近小区2315户住宅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又对夏圩港实施清淤、疏浚。如今的夏圩港恢复了往日的美丽。
近年来,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日益精细化。2月,水利部印发《2023年河湖管理工作要点》,提出“2023年全面启动河湖健康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全国河湖健康档案库”。3月,水利部公布《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2022—2025年)》,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在国家水网建设过程中,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通过强化节水、禁采限采、地下水回补等方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华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超采一度十分严重。河北省邢台市自古就有“百泉之城”的美称。历史上,邢台市百泉泉群是一片清泉喷涌、芦苇密布的水域。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上世纪80年代,百泉泉群干涸了。2014年起,邢台市通过管控取用地下水、调整农业结构、实施河渠生态补水等措施,逐步推进地下水位持续回升。2021年以来,百泉泉群实现持续稳定复涌。
3月,水利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全面部署三江平原等10个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明确提出“到2025年,重点区域较现状水平年压减地下水超采量46亿立方米左右,压减比例超40%”。
在国家水网建设过程中,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作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地区实现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转变。
黄河流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监测以来最严重的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3.13万平方公里,同时黄河输沙量大幅减少,黄土高原历史性实现主色调由“黄”转“绿”。
(潘旭涛 周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