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绿化园林景观

低碳生活新时尚 日用不觉好习惯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四周年,成绩单来了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亲切回忆五年前在沪考察时的情景,对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提出殷切期望。

今年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四周年。近五年,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逐步成为上海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好习惯,在今年6月有关媒体开展的市民调查(12.84万人参与)中,95.7%的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给予了五星好评。据统计,今年以来(1-5月),该市可回收物分出量7391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76吨/日,湿垃圾分出量8843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6915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分类实效持续保持稳定。这是 6 月 29 日,记者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举 行的生活垃圾分类优秀案例媒体集中采 访活动中获悉的。

垃圾分类工作实践成果丰硕

建章立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2019年以来,围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先后发布 54 项配套文件,包括总量控制办法、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等18 项政策制度,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导则、分类投放收运要求等 14 项标准规范,以及全程分类体系实施意见、规范居住区投放专项行动等22项工作部署文件,确保政策衔接有效、制度配套有力、规划科学有序。

系统推进,持续优化全程体系。2019年以来,完成2.1万余个居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2.7万组道路废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级改造,在233个商圈、交通枢纽、公园绿地、旅游景点设置超过 1000组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容器,实现沿街店铺上门收集全覆盖。全面更新收运装备、改造转运设施,推进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处于领先水平的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全市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6万吨/日。

用心用情,大力弘扬“新时尚”。 开展“小手拉大手”行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进学校、进课堂、进读本,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局面。强化宣传发动,上线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总查询次数已超过3600万次;在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下,上海垃圾分类的好方法、新模式被越来越多市民认同和遵守,市民身边的分类达人和精彩故事广为知晓;发挥志愿者重要作用,到2023年5月底,全市共依托“上海志愿者网”发布“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2.76万个,参与志愿者71.38万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698万小时。

共治共享,巩固提升市民参与。坚持党建引领,把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切实落实“一小区一方案”,由居民区党组织牵头,对垃圾分类投放的点位、时间进行征询、优化,让垃圾分类从社区治理难点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有力支点。发挥社区各类人群主观能动性,在售后公房小区和动迁安置房小区,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 骨干作用,聚焦上班族、承租户、家政人员、儿童、有意见居民等“五类重点人群”,通过上门走访、“小手拉大手”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到2022年底,全市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协同发力,深化部门协作联动。加强教育推动,将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全面纳入学校思政教育总体框架,编印“幼、小、中”三套《垃圾分类课堂教材》,推进“高校垃圾分类精品课进课堂”和“上海高校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建设。强化标志性区域及交通枢纽、地铁站点等窗口区域垃圾分类宣传,营造人人知晓、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强化执法保障,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案件,深化管执联动机制,提升执法效能。

持续营造良好低碳社会氛围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精神,将垃圾分类作为该市贯彻落实“两个维护”的重要实践,今年以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提功能优布局,源头投放更为便利。垃圾分类工作重在源头,随着市民群众对投放环境期望的不断提高,在《条例》实施初期分类改造的基础上,该市积极推进功能不健全的投放点、垃圾房升级改造,配置洗手、除臭、遮雨、照明等便民设备,目前该市已有超过80%的集中投放点规范配置了洗手、除臭装置。同时,积极回应市民关切,优化该市道路废物箱布设,修订《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在公交和轨交站点、特色商业街区等重点区域完善废物箱设置。目前,该市废物箱总数为44671个,对比新版《导则》印发前(39959个),全市优化新增4712个。

抓短板补弱项,投放管理更具韧性。针对部分社区小包垃圾落地、非定时期间投放点垃圾满溢、异味扰民等问题,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进行拔点销项。该市共梳理排摸居住区分类实效问题点位1223个,均已明确整治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员。另一方面,坚持定时定点、固化常态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该市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为主的原则,并明确误时(延时)投放点设置原则和管理要求,通过夯实各方责任、优化管理制度等措施,巩固良好的投放面貌、管理品质和投放秩序。同时,深化小包垃圾综合治理,引导各区、各街镇将“小包垃圾随手拍”社会监督举报平台二维码上墙公示,打造市民举报有途径、参与有收获的社会监督机制。

建精品创亮点,分类形象更显品质。“五个一批”示范亮点(一批标准化垃圾房、一批精品示范居住区、一批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一批精细化分类公共场所示范区域、一批市民科普体验线路。)的打造是该市今年垃圾分类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举措。对照示范亮点建设要求,各区、各街镇灵活创新、各出妙招,在答好“必答题”的基础上,抢做“加分题”,如虹口区灵新小区、群裕公寓等通过垃圾房智能化改造,实现自动喷淋除臭、紫外线杀菌、满溢识别、智能提醒等升级功能,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旧”生活融入“新”时代;又如徐汇区凌云路街道将“双碳”科普和可回收物回收服务有机融合,通过设置交互性体验展、碳普惠智能回收区等,让市民们对垃圾分类与碳减排的关系可以产生直观的体验,学会垃圾分类的同时将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根植于心。

今年,该市还将对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围绕短板弱项、瓶颈难点,积极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转化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切实将垃圾分类“新时尚”转变成为人人践行日用而不觉的“好习惯”。

(记者 顾今 通讯员 刘枭)

徐汇区凌云街道垃圾分类主题碳汇科普馆:“双碳”科普融合回收利用

徐汇区碳汇科普体验馆前身为凌云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双碳”,了解垃圾分类、特别是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对“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徐汇区把“双碳”科普和“两网融合”服务结合起来,让市民们对“双碳”有一个直观的新体验。科普馆根据功能分为“双碳”科普区、碳普惠智能回收站及两网融合工作区三个部分。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一网统管”智能识别社区场景应用:搭建智能监控体系提升管理效能

在全区率先完成垃圾分类“一网统管”智能识别社区场景应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使用,实时监测垃圾房周边违规投放的问题,并自动派发工单至相关责任人,实现“主动发现、快速处置、落实整改”闭环智能管理体系,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监管从“人防”向“技防”模式转变。街道部署监控设备,接入24小时预警系统,第一时间将点位实时状态反映到“一网统管”的后台和联机的执法人员手机上,做到信息共享、联勤联动,让偷倒垃圾现象无处遁形。

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灵新小区: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合力,建设精品示范居住区

灵新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一处以动迁房和公房为主的大型居住区,由汶水东路510弄与水电路1013弄于2011年合并而来,小区内共3000余户居民。在打造“人民城市”,建设“人民社区”的命题里,广中路街道通过“美丽家园+”改造项目,以“自治、共治、法治、德治、数治”支撑探索“五治”融合,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旧”生活融入“新”时代,用心用情服务群众,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江湾国际公寓社区:大型高层住宅小区打通垃圾分类“堵点”

江湾国际公寓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垃圾分类事项纳入睦邻片区促进会、社区大管家、睦邻议事厅等议事机制,形成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社区将垃圾分类工作与睦邻家园建设、文明创建、美丽家园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高社区居民“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意识。

2023-07-03 顾今 低碳生活新时尚 日用不觉好习惯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1714.html 1 3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四周年,成绩单来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