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助力南京荷花塘片区更新改造

在宁高校大学生社区规划师暑期“上岗”调研

7月7日,在宁高校首届大学生社区规划师暑期工作营在南京市秦淮区举行开营仪式。来自南京4所高校的50多名师生将走进荷花塘片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城市更新注入青春力量。据悉,此次活动以“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作为主题,也是一次面向城市更新行动开展的多校多学科联合教学创新实验。

此次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委会指导和支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南京市秦淮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共同举办。

开营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开幕式和专题讲座及活动要求宣讲。开幕式上,秦淮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二级巡视员戴新表示,近年来秦淮区在打造有特色、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更新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示范引领工作,初步展现了老城独有的市井味、烟火气和城市魅力,先后推动实施了小西湖、石榴新村、小松涛巷等一批特色鲜明、反响较好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共有20个项目分别成为首批国家级省级市级试点,其中3个项目成为首批国家级试点,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试点,10个项目被列为市级试点,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同时,他也热切期待,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创享秦淮,成为城市建设的“同行者”,有更多才情横溢的大师团队深耕秦淮,成为城市建设的“合伙人”。

此次活动得到了多所在宁高校的积极响应。从7月到10月,同学们将走出实验室、走出图书馆,走进社区、走入院落,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其间还要参加多次跨院校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

专题讲座上,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丁志刚介绍了城市更新行动中的社区更新与治理,以增加学生们对“社区更新治理”的了解。南京市秦淮区城市更新办综合计划组组长、南京市秦淮区建设局副局长童承江进行秦淮区城市更新经验分享,增加大家对城市更新实践的认识。

丁志刚依托我国自古就有的以“里坊制度”为雏形的社区生活模式,解读我国社区规划试点城市所作的重要尝试与有益借鉴,并对“增量时代”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存量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化解长期以来累积的“城市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一招。他以南京“天津新村”社区更新项目作为实例,向同学们讲述了社区更新规划的具体做法及有关理念、技术要点,为即将出征开展社区更新规划尝试的同学们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童承江指出,目前城市更新既是“不得不为”,更是“大有可为”。在新背景的城市更新,理念上需要更加强调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加强新老城区发展的统筹;要突出“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导向,尊重人民意愿,充分做到“可改愿改则改”;也要注重发挥专业力量,以科学精神和创造勇气推进城市更新,通过“设计产生美、设计产生价值”提高设计水准与品质。他分享了秦淮城市更新在实施做法上的三方面经验:一是加强城市更新实施的传导机制与多方协同机制的建设,形成实施合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精准创新相结合,推动城市更新走深走实;三是坚持党建引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秦淮区门西片区,是南京市现有的11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老城内现存历史格局最清晰、传统风貌最完整、历史遗存最丰富的明清传统住区。在这里,磨盘街、水斋庵、殷高巷等地名独具风韵,历史气息浓厚。如今,街区“微更新”工作正在开展。

为助力荷花塘片区的更新改造,大学生社区规划师们开营仪式后就将“上岗”,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社区规划师的身份与居民沟通,调研居民更新需求和更新意愿;向居民宣传荷花塘历史街区保护和规划及更新实施方案的精神;深入院落和街区调研保护名录之外有保护价值的老房、老井、老树等信息,梳理有价值保护对象体系以及有潜力的再利用用地空间;结合居民需求意愿、上位规划方案、保护要求,提出院落和街区更新模式、实施路径等方面的合理化和创新性建议。

(徐红艳)

2023-07-24 助力南京荷花塘片区更新改造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1908.html 1 3 在宁高校大学生社区规划师暑期“上岗”调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