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矶崎新:形构间”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揭幕。本次展览是矶崎新先生七十余年的建筑生涯回顾展。展览从8月26日持续至11月19日。
早在2019年12月同济大学授予矶崎新名誉教授之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翔宁就在筹备矶崎新先生的展览,展览的主要策划工作完成于2022年矶崎新与世长辞之前,尽管原定的计划被突如其来疫情所打断,展览一再推迟,但最终展览更全面更深入地呈现了矶崎新跨越建筑、城市、艺术、文学、设计等多个领域的200余件作品,并以废墟、过程、控制论、间(转变)、岛屿、创世纪、新形式、流动性与群岛这九个关键词为线索,深描出他跨越文化、领域与时代的思想谱系。
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大分市,1954年自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毕业,1963年成立矶崎新工作室。作为国际建筑界的领军人物,矶崎新设计了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洛杉矶现代美术馆和巴塞罗那1992年奥运会主体育馆——圣约尔迪宫等众多作品。近年的作品包括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米兰安联大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交响音乐厅、湖南博物院、中亚大学和中国河南省郑东新区金融岛城市设计。矶崎新曾多次担任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评审,还曾任“Any Conference”(1991-2000)等研讨会主席,并在全球各地策划建筑与艺术展览,重要的策展作品包括“间:日本的空间——时间”展(1978-1981)。矶崎新曾担任第六、七、八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日本馆负责人一职。1996年,日本馆荣获以“感知未来,作为地震仪的建筑师”为主题的威尼斯双年国际建筑展最佳国家馆金狮奖。2019年,矶崎新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矶崎新著述丰富,出版作品包括《建筑中的日本性》(新潮社、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和《矶崎新建筑论集(全8卷)》(岩波书店),后者是他过去半个世纪里著作汇编。《致空间》(九州出版社,2023年)和《未建成/反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已译成中文出版。
矶崎新超越了建筑自身的框架,在哲学、视觉艺术、设计、文化研究和评论等广泛领域开展工作。在展览导语中,两位策展人李翔宁、陈伯康对矶崎新先生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矶崎新无疑是一位超越时代的独特人物。从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全盛时期到与日本新陈代谢运动的若即若离,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风起云涌到全球化时代愈发多元的建筑趋势,矶崎新的实践与思想既敏锐地捕捉着时代的脉动,又始终与潮流保持了批判性的距离。无论在建筑实践或是在全球文化的领域,矶崎新从未将自己仅仅定义为一位日本建筑师。他是一位坚定的世界主义者,他的开放姿态不仅为日本,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现代性道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矶崎新的作品与理论便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建筑、设计、艺术和文化生产。“形构间”一词,或许最为恰当地描述了矶崎新先生七十余年实践生涯的核心特征,在寻求建筑之意义与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创造,从未停止或凝滞。
本次展览以9个关键词串联起矶崎新先生丰富多变的创作和深邃思想所形成的一个“迷宫”,9个关键词对应展览的9个板块,这些关键词暗含时间的线索,提示了矶崎新的建筑实践生涯中的重要概念,就像矶崎新所强调的“群岛”一般,彼此间互相独立,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而共同构成矶崎新漫长丰富的建筑实践生涯的最佳写照。
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师日埜直彦表示,对于展品本身,基本上还是以正统的展陈方式呈现,不同的是,以光线的流动来突出整个展厅,用展厅的明暗渐变来提示矶崎新先生从城市设计师到建筑师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思索。展厅一进门要经历一段黑暗的空间,然后走向光明,提示了矶崎新先生的建筑一直都有黑暗和光明的两面性,准确地说,他的建筑一直是在黑暗和光明之间不断流动,形成平衡。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女士在开幕式上表示:本次展览是向这位了不起的建筑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研究日本的建筑,学习他们自明治维新至今的建筑发展历程,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自2014年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就开启了建筑与城市系列展览,本次展览也是这一研究体系的升华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