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从0到1的质变

三十年滨水研究结出硕果

□本报记者 吴真平

8月19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滨水空间三十年》新书发布活动在长宁区图书馆天山馆举办。

《滨水空间三十年》一书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云策划并担任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享建筑工作室主持人李振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建筑设计院主创建筑师孙彤宇,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帆,上海现代建筑科技馆馆长、上海开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先国等诸位专家学者。

该书是整合15篇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学位论文节选合集以及期刊论文6篇,内容涉及城市开发、空间组织、遗产保护、环境生态、景观设计、城市风貌等方面,形成滨水研究三十年的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分别为该书作序。

20世纪80年代,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黄水、黑水”分明,黑臭的苏州河,使居住在河边的人家,终年不敢开窗,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而正是那个时期,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普遍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刘云先生说,“1990年,我第一次指导研究生课程设计,方向还是单幢建筑的方法研究,但脑海中常会思考一些宏观的课题,包括建筑和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筑设计的生态意向,等等;特别是浦江苏河的现状,在无形地呼唤着我。我那时决定,把滨水空间作为课题的大背景,从此滨水开发研究一做就是30年。”

刘云先生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立足上海,从环境与空间、开发与复兴、政策与策略等多个维度锲而不舍地坚持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与设计实践。结合沪港城市发展比较研究等课题,他指导了黄浦江、苏州河、渤海湾、松花江等滨水空间的分析和设计研究。三十年来,刘云先生一直为滨水空间设计研究贡献科研成果,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2020年,已有不少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中有的担任高等院校的教师,有的直接从事滨水空间的城市改造……

《滨水空间三十年》的出版,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规划、城市滨水区复兴、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上海“一江一河”的可持续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如刘云先生所说,“30年前的我们,已经坚定地迈出了积累的第一步,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质变……成功的滨水治理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经济财富基础,也是任何文明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因子。”

2023-09-04 吴真平 □本报记者 吴真平 从0到1的质变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580.html 1 3 三十年滨水研究结出硕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