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罗北道建筑士会“城市更新”交流活动暨“古都城市更新的困境与城市发展的必然”大师论坛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分别与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韩国全罗北道建筑士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以“古都城市更新”为切入点展开学术交流。
江苏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唐宏彬充分肯定了中韩交流的意义,并希望活动持续推进;针对城市更新工作,他提出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试点先行和强化技术支撑三方面重要部署。
北京市规自委勘察设计管理处处长杜治斌指出,要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做好城市更新建设的顶层设计。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朱长喜针对古都城市更新,提出城市空间盘活、传承历史文脉、践行国家绿色发展方针三方面的思考。
韩国全罗北道建筑士会会长朴陈满回溯了江苏省—全罗北道两省道协会的交流历程。他表示,本次与中方相关设计企业之间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标志着两省道协会之间的友谊朝着未来迈出了意义深远的一步,并希望与江苏设协继续互助互融、协同发展。
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会长徐全胜指出,探讨两座古城的城市更新,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同时也是在践行当代城市建设者如何让两座城市重新焕发活力,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时代责任。他希望开展城市间的多维度合作与对话,使南北古都持续焕发出更新的活力光彩。
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宇红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活动,建立国内、国际协会间的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江苏设计”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实现“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贡献江苏智慧。
借助论坛,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与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双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业务领域合作,在开展学术活动、专业人员培训以及推动行业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持续发力,最大程度使两地会员单位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助推勘察设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全罗北道两省道协会开展交流已有14年。借助本次活动契机,双方协会积极搭建了江苏省10家设计企业与韩国10家建筑事务所之间结对战略合作,从协会之间的合作拓展到设计企业之间的合作,从国际民间文化交流发展为国际企业业务交流。
论坛设置大师主题演讲、嘉宾对话环节,通过学术交流、分享实践经验,聚焦老城与新城融合共生过程中关键堵点、难点,从多元视角探讨古城新旧交替背后的魅力,研究更新时代传承历史文脉与城市有机更新的关系,对话并回答在不断拓展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如何更具匠心和创新地深入推进城市更新的对策及内涵。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韩冬青,以南京小西湖街区和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为例作了题为《续写历史景观中的城市建筑》的主题演讲。优享创智(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以《“场景定阅、反向推送”,社群营销和消费场景营造下的城市更新方法论及实践》为题,讲述了在多年的运营积累及商业实践之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更新方法论。韩国全罗北道建筑士会副会长、艺人建筑士事务所李泰元以《居民就是答案——居民参与城市更新》为题,重点阐述了对城市再生政策的理解、居民参与的必要性、挖掘居民提案工作、居民提案工作的成功案例、居民共同体内部矛盾的管理等方面内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人居科学学院院长吴晨围绕《加强城市运营与管理能力,统筹全生命周期城市复兴》主题,以北京朗园、首钢、无锡清名桥古运河为例,阐述了城市运营商作为市场主体和运营主体通过对资产的优化配置,使城市资产获得增值,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路径与效果。江苏省设计大师、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应鹏以《从更新到更(gèng)新》为题,详细介绍了苏州、南京等地完成的几个城市更新实践的案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宋晔皓以《旧城锔补——另一种城市更新》为题,介绍了济南历下区旧城更新的一次尝试——汇中星空间,详细讲述了在缺乏公共空间的高密度城区,如何将住宅开发后切割剩余的三角地块,从旧城的边角料转化为更为公共、开放,为街区共享,又有商业高附加值的商业综合楼。江苏省设计大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梅耀林在主题报告《南京古都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中,以古都南京(鼓楼区)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在现阶段城市更新中面临的困境和难点,探索通过深入的资源梳理、全面的统筹谋划、面向价值阐释的场景化设计,以及数字化手段,推动古都的城市更新工作健康可持续。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青松以《城市更新在狭小空间场景中的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为题,通过故宫博物院武英殿节能改造等多个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结合历史建筑与城市更新中狭小空间工程技术创新及解决方案。
(江苏设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