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新旧共生 和而不同

中科院院士常青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谈城市更新

□本报记者 陈雯

在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常青带来《再生:城市更新中的历史环境未来》的主旨演讲,以“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理念呼应大会“设计无界,造化万象”的主题精神。

常青说,城市更新要通过“再生”去连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始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以巴黎为例,今天看到的欧洲历史大多经过了19世纪的改造更新,包括中世纪以来的多数古旧街巷和建筑,都被新古典的城市洗礼和建筑所快速取代,已属于工业化早期的近代城市与建筑,可看作为历史环境。

反观中国延续下来的农耕时代历史城市及其历史环境,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们才有了摧枯拉朽式的旧城改造浪潮,滞后西方百年以上,拆了很多的不该拆的老房子,建了不少的低品质的新房子。虽然也有北方的平遥古城,江南的苏州姑苏古城这种保留相对完整的佳例,但是大多数特别是中西部的城市,经过初步的城市化后,面临着一个问题,怎么样进行二次城市更新?怎么样才能符合经济社会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怎么样进行以保护为主导的更新?可说是举步维艰。

常青认为,历史城市更新可以看成新旧之间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并置结构,它是以隔离带的形式将古城保护区和新城保护区隔离开来,这种方式今天还在使用,比如巴黎的拉德芳斯大门内外的新旧城区。第二种是拼贴结构,新旧建筑穿插互补交融在一起,比如上海外滩地区建筑群,放眼望去新旧建筑是交融在一起的,第一道风景线对着黄浦江,看到的是历史界面,往后逐渐看到的是不同时期的建筑。第三种是同心圆结构,中国的古城是以多环的形式围绕着中心古城发展的,北京市最为典型。

这三种结构方式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要看自己是在哪一种城市发展阶段,从而采取不同的城市更新理念和策略。实际上,无论是哪种新旧关系,对历史环境而言,保护都是管控变化,而非阻止进化。历史环境的未来是再生,也即“新旧共生,和而不同”,实现再生的途径可概括为4个字:留、改、拆、拼。在不同的地方,这4个字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它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上海外滩9号曾是该地区最破败的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牌子都没有挂上,因为它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把它恢复到了历史的样子。”常青团队首先复原其外观,如红砖墙、山花屋顶、外门窗、砖石雕饰等,然后才是必要的更新,以达到再生的目的。

“最近在做的恰恰不是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城市更新,更重的任务反而是一些城市的重要历史地段,我们叫历史环境。”海口骑楼老街区距今已经有百年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改造,经历大拆大建后变成了新残留骑楼与低质新建筑杂糅在一起的城市面貌。接手这样复杂的二次更新项目,常青团队对传统遗存秉持敬畏态度,保留老骑楼,增补新骑楼,尊古但又不仿古,让新旧骑楼共生、今昔和而不同。

上海正在建设的方浜中路新的景观,也是新旧共生关系。方浜中路是上海老城厢留下的可能是最后一条保留相对完整的主要风貌街,对面就是豫园商城和城隍庙,对面怎么更新?常青团队的答案是通过现代的表达方式,虽然楼台还是采用红色元素,但不再做那些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曲线为主的景观构成,而是做一个完全现代笔挺线条和界面的建筑,让它相互对话,融为一体。

上海奉贤龙门镇历史环境中的龙门阁是一个现代建筑,但必须有过去的韵味,常青团队花了很多时间推敲,最后将“韵”留下来,用现代的方式表达,以钢结构形式建构出一个古韵新风建筑。包括歇山十字脊顶,阁身两层四脊平屋顶檐下斗拱,平坐(阳台),基座,以及附属建筑均为古代形式的现代表达。

常青总结,城市更新对历史环境而言,就是以留、改、拆、拼的再生设计作为推动所在城市区域活化复兴建筑触媒和文化驱动力。

2023-10-02 陈雯 中科院院士常青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谈城市更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765.html 1 3 新旧共生 和而不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