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市场瞭望

再探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理论之“吉”

□刘 杰

从古代建筑环境理论角度说,安居乐业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追求。安居乐业是人们为生存、生活和发展而对环境(是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总和)的全部求索。“安”与“乐”,囊括了“健康、安定、顺利、快乐和幸福”等义,而所有那些涵义可归纳为一个字,那就是“吉”。

从建筑的本质看“吉”屋之意义

吉,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吉祥、吉利,与“凶”相对。后引申为善、贤、美、良、福、顺等义。

从构词上看,如与“吉”搭配,指人时有“吉人”(古时称善人)“吉士”(古代贵族男子的美称);指事时有:“吉祥”“吉羊”(吉者,福美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吉利”(吉,无不利);指时间时有:“吉日”(佳日)、“吉兆”(吉祥的预兆);指地域时有:“吉土”(卜居之善地)、“吉地”(安全之域)。

古代建筑环境理论认为,平缓起伏的山坡、弯曲舒缓的水流、曲径通幽的小路,这种良好的大地理环境,从审美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维度说,能使人生发美感、愉悦感。那便是吉利的山、吉利的水、吉利的路。当然,“吉”还包含人居的外部小环空间环境生态学境、室内的陈设布局等。

人在世上,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就是房屋。明知房屋有“吉”“凶之分,人们又都急切地图吉避凶,却不知道如何解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建造什么样的房屋,是吉?是凶?怎样使用已经建成的房屋,是吉?是凶?

这个问题过去的建筑人没能清晰作答。以往风水大师每每用玄语回答这个问题,给建筑的“吉”“凶”披上了神秘、迷信色彩,终究没有完成好的任务。

历史的长河流淌到21世纪,建筑业的智者有责任科学、正确地回答这个高难度的问题。

一个建筑者,如果他意识到建造房屋的目的和意义,首先是为了给使用房屋的人带来好运气。那么,他就会感到自豪,他在造福于人。至于房屋的使用功能问题,则是第二位的了。当然,这个要求是不是对建筑者太刻薄了?是不是逾越了建筑者的职责范围?可是,仔细想一下,这个想法起码代表了建造房屋、使用房屋的主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尽管他们可能还没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还没有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人们的这个愿望和要求,迟早会编进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里去。迟学不如早学。建筑者们得首先了解房屋吉凶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避凶就吉科学地汇入自己的设计之中。这样,建造房屋、使用房屋的主人就放心了,就会信赖建筑者的设计,相信用这样的设计建造的房屋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当然,同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另一方面是:建造房屋、使用房屋的主人,在使用自己的房屋时,也同样会遇到一个“吉”与“凶”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个房屋主人都具有在使用房屋时判断房屋吉凶的基本知识、要预防“房屋病”。这又引出一个结论:要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为房屋主人造福,不仅是建筑者应具备的基本功,而且还应该是每个房屋主人必需熟悉的生活常识。

建筑者与使用者如何共同努力完成好这个社会任务,意义深远。

精神、心理层面看“吉”屋之意义

除了上述由建筑的本质衍生的“吉”屋之意义外,还有一种关于建筑环境的“吉”,是精神、心理层面的“吉”。

“吉”归根结底是给予人精神心理上的愉悦,反之,会给人不快,甚至蹙悚的感觉。

这里举几个例子:

例1:几年前,杭州某地曾发生一起恶性凶杀案。案情传开后,整栋大楼竟无人居住。为何会如此呢?

虽然现代人往往会嘲笑风水迷信等神秘文化,但其实这些文化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人们可能不再像古人那样迷信风水,但是人们的潜意识里却仍然保留着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比如,在某房间发生过凶杀案后,该房间会被视为“凶屋”,住宿该屋会感到“晦气”,心态、生活会由此受到不良影响。

这种感觉有时候并不是理性的判断,而是一种古老的信念在潜意识中的影响。虽然我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凶宅”对房屋本身的影响,但是人们对此的恐惧和排斥却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发生过凶杀案的那栋楼,虽然大部分居民并不是直接受害者,但是他们心理上却总是感到与“凶宅”太过接近,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受到影响。

这种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虽然时代进步了,但是我们依然无法摆脱这些神秘文化的影响,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成为了我们思考和行为的一部分。这一事件迅速发酵,也让那个本来安静的小区充满了阴霾和压抑。即便那些住在凶案发生房子周围的居民们知道自己的房子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也难免会产生一些不祥的念头。许多居民开始担心,担心那个凶案发生的房子周围的住宅也被带来了不祥之气。因此,那个小区开始变得冷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搬离。房价也迅速下跌。

那完全是风水迷信、神秘文化吗?否。那是千百年来民间约定俗成、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美好祝愿、祈求吉祥的民俗,且我们从现代心理学角度作逻辑分析,可以找到解惑释疑之依据。

例2:千百年来,在江南地区,每临端午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菖蒲、艾叶,那是为什么?

据稗史记载,唐末战乱,冤魂无数,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一天黄巢路见到一位大嫂手携着一个小孩子,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好奇地问大嫂:“你背的何人,手携的又是何人?”大嫂流泪答道:“身上背的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携是我亲生儿子。”黄巢听后,不解地问:“为何你背着大的、却让小的自己走?”大嫂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更无再生育能力。我年纪轻,就是把儿子丢了,以后还可生育。小叔子如被黄巢杀了,就断了一门香火。”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能这样孝顺并懂得做人道理,难得。我且卖个人情,饶了她们。”便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好心地一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一夜之间大嫂的叮咛传遍江南,尤台州地界最盛。端午那天,黄巢指挥大军由台州方向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艾叶,无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绕道而过,不惊扰台州百姓。此后,每逢端午,台州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挂菖蒲、插艾叶,遂成当地习俗。有诗为证:“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祛千邪。”

当然,后来又延伸出源于对“吉”的期盼、憧憬的新意:菖蒲叶片呈剑型,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引申其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在民间传说中,艾草是神仙的宝剑、兼招百福。艾草是一种药用植物,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艾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可以辟邪。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也有人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以求吉祥。台湾民间流行端午贴“午时联”,其意与灵符同。如有午时联:“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门口悬挂菖蒲艾草的习俗还有这样的神话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端午时,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像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回府。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这是神话传说。远古口头文学作品,一般反映了当时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这些用奇丽的幻想来组织的故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关于端午节门口悬挂菖蒲艾草的习俗的神话传说,相传数千年而不衰,实际折射出了民间祈福求“吉”的心底的寄托。

例3:鲁迅有一篇寓言式的文章《立论》。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这篇文章的本义不在讨论“吉”,然而并不影响它揭示了一种中国人因袭已久的传统思维、审美眼光,即图“吉”。一切不吉的话语、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不吉的自作自受,则心理会诚惶诚恐、备受煎熬;不吉的事弄到别人头上去,则会大概率“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并从此与人“结梁子”。

例4:古代风水大师有“宅屋四周忌种桑”“柿子树下抬死人”“无花果不能种植于私宅庭园”。为什么?因桑与丧同音,因柿子的谐音为“逝子”,堪舆学建议私宅庭园不栽柿树,一来是为了防止受到诅咒而没有香火可传,以致后继无人;二来也是为了防止家中孩子被“触霉头”,从而导致生病甚至早夭。

以上凡例,是古代建筑环境理论特有的、并不反科学的、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求“吉”。当我们研究古代建筑环境理论、完善现代空间环境生态学理论体系时,不能忽略了这个现象。

不可低估精神、心理因素对人的生命进程的作用

空间环境生态学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对人的生命进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精神、心理均具有主观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人的感觉、神经系统反映出来的状态,可因为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也有一部分并不通过人的感觉、神经系统反映出来,而是人体自身所固有的本能,如某些内脏的活动,某些物质的体外运行和性情的变化等等,反映为一些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控制的状态。这些状态的存在,往往成为人的生命的“保护神”,不知不觉地使人在其同环境的抗争中获胜,“自动”地使人取得了对环境的适应。

这两种“反映”,是人的生命得以在世间环境下存在的关键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说:它们既是人的自我调节机制的“灵”,又是人能够同环境相适应而得以存在的“魂”。

人所共知,人的感觉器官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眼耳鼻舌身所能感受的范围并不令人满足。正因为如此,人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同时运用科学技术,一方面去研制工具和器械,一方面去探索精神心理的深层课题。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增强人的感受环境的能力、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以及向自然和社会索取的能力,以提高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质量。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房屋空间”环境因素,既是一种环境对人产生的客观性影响,也是人自身的精神、心理主观性作用的组成部分。应该看到,“房屋空间”这一种环境因素中,精神、心理起着相当显著的作用。

“房屋空间”作为环境因素的客观性,不仅是指它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环境因素,而且还指它对人的健康生命的影响而导致房屋病的大量存在。

人的生命旅程,从出生到死去,到底应该有多少时限?

我们通过现代生命科学规律的研究和实验,得出的推测性结论是: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20~180岁。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活实例都证明这个结论是真实的。1953年我国人口普查,百岁以上就有3384人,世上还有活到180多岁,甚至到200多岁的寿星。据史料记载,我国寿命最长的人叫李清云,活了256岁。李清云生于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卒于1933年,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始终保持内心平静、情绪稳定、心胸开阔。

延年益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那么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现代科学家、社会学家曾就人类长寿要因、奥秘,对东西南北广大的人群做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心态,是长寿的第一秘诀。

2022年初,在南京举行的《欢度百岁——江苏长寿老人风采》出版座谈会上,推出了一份《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报告对百岁老人长寿原因、生活方式进行了探究。比如,现代养生提出,吃素食长寿、吃腌菜致癌,对这些百岁老人并不适用。乐观、愉悦、知足的心态是长寿的第一秘诀。

心态极其重要。当然,“吉”、让人居之而安然的“空间环境”,是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心情愉悦的充分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不迷信,讲科学,取大“吉”,乃王道。祈“吉”主要来自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建筑空间之“吉”,来自合乎科学(空间环境生态学)的设计、建造与使用;第二个层面是来自心理上、精神上的美感与愉悦。两者同等重要。当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建筑环境理论之“吉”时,一定要正确把握所谓“吉”屋的两个方面。

“吉”的第一要素是人与环境的适应

健康是“金”,无价。修心的最高境界是“无我”;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无疾”,无疾便是大吉。

如何做到?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境,身,心,灵,道。

第一重要的就是环境,怎么顺应环境,人与环境如何适应。

生活环境是生命的“根”,直接影响人的一生(生存、生活、生命、事业、运程),要做到“安居乐业”,必须与环境相协调。

上海交大生活环境综合研究所与上海易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团队历经一甲子接力求索,创立的《空间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建筑环境的基础科学知识,揭示建筑环境与人的健康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规律,指导人们建造和使用建筑环境以提高其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质量的一门新型学科。

古人对环境的选址、建造、居住、生活、使用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很多很有价值的经验、理论,我们后人要去伪存真、去糟粕存精华,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将现代发现、创造的新环境学科补充、融合进去,使之升华,使之更加科学性。

人类进行一切活动(居住、办公、商业、企业、区域、城镇……),必须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顺境者“昌”,逆境者“亡”,据此衡量环境的好坏、优劣、顺逆、吉凶。空间环境生态学总结出了“十八种环境”来恒定,使之顺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装饰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但人们应切记,万变不离其宗,住房装修一定要遵循六字原则:方正、平整、简洁。平面设计要考虑空间(通畅)、构成(棱角)、色彩(浅色)、家具(安放)、水系(铺设、方向)、强弱电(合理)、书房(智慧)、客厅(吉祥)、橱卫(功能、安全)。要根据十八种环境的独立性以及相互的影响性综合考虑,进行整体布局,真正给房屋居住人带来吉祥、好运,享用一生。除了平面指点外,还要考虑屋里的顶部装饰,以防卧室吊顶不吉。

东西方对“吉”的祈盼和求索相通

对空间环境的“吉”之求索,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空间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可以适用于世界各国对人居问题的研究。东方和西方对科学的观念有所区别,但这不会影响人类在空间环境领域对“吉”的共同愿望和共同求索,也不会影响在空间环境领域对“吉”的共同实践。

目前,世界各国的人居环境研究机构正在考虑全面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空间环境同人的健康之间的关系。尽管在空间环境的许许多多方面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房屋病”的客观存在,毕竟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要重视对防治“房屋病”的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人类对空间环境的“吉”的愿望和求索。

通过在一些国家、地区的试验,《空间环境生态学》的应用都比较成功。同时,通过在一些国家、地区的试验,揭示了一个实际情况: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如美国、日本、香港等)的住房建设中,在解决空间环境同人的健康之间的关系方面,对防治房屋病的研究,还是空白,患染房屋病的情况更为严重。所以,“对空间环境的‘吉’之求索,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这个命题,不仅仅是指理论上、学术上的探讨,也不仅仅是指对“吉”的共同愿望和共同求索,更重要的是客观存在的严重现实──“房屋病”正在世界范围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房屋病”的发现,世界各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建筑的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使之健康、吉祥。

我们应该向所有记忆力衰退、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中风、脑梗、三高人群等发出警示:必须重视住房环境,它是影响生存、生活、生命之根。

全世界对建筑科学性在建筑的各个领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求“吉” 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向往。我们愿为之奉献我们的智慧。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生活环境综合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九五”重点教材《空间环境生态学概论》作者、空间环境生态学奠基人)

2023-10-16 □刘 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868.html 1 3 再探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理论之“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