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

2023版《上海手册》:中国案例展现城市更新、绿色低碳等优秀实践

10月28日,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第三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上,发布了2023版《上海手册》,遴选了24个国内外优秀案例与4专栏案例,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与实践经验。其中,中国有6个案例和2个专栏入选。

6个案例分别是南京小西湖社区微改造、衢州绿色金融、三明碳汇交易、上海公益新天地、上海普陀生态活力社区、成都社区发展基金。上海市住建委总工程师刘千伟说:“今年的《上海手册》还以专栏的形式,展示了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城市建设的两个实践成果:上海元宇宙社区、松江G60长三角科技创新谷案例。”

南京小西湖社区微改造

南京小西湖街区地处老城南历史城区东部,被认为是南京为数不多比较完整保留明清风貌特征的历史社区之一。2015年7月,由南京市规划局、秦淮区政府联合牵头,邀请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及南京工业大学开展“在宁高校暑期研究生志愿活动”,就秦淮区小西湖片区的保护与复兴展开规划研究,并由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负责具体落实规划方案。

该项目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韩冬青教授带领团队,项目设计遵循“小尺度、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的基本理念。7年来,通过历史研究、现场调研、规划编制、政策机制探新、遗产保护修缮、市政管网和街巷环境改造、参与性设计建设等探索,形成一系列多元主体参与的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路径与成果。

衢州绿色金融

浙江省衢州市自2017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围绕“金融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工作主线,衢州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完成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的评价方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服务规范上升为省级标准,得到了国家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银保监会、浙江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贷款专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实现绿色信贷地方标准统一。率先建立地方法人机构绿色银行体系标准。

形成了一批绿色金融产品“衢州模式”。打造绿色信贷“衢州样板”,创新绿色债券“衢州样板”,形成绿色保险“衢州样板”,探索绿色金融支持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巨化样板”,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开启样板”。

形成了一个绿色金融的审批流程体系。重点在全市农信系统再造绿色信贷审批流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单设绿色金融事业部、独立的绿色信贷审批通道、单列绿色信贷规模、建立绿色信贷考核激励制度,力争走便捷快速通道,得到广泛响应,取得积极成效。

三明碳汇交易

从2011年在福建省内率先开展碳中和实践以来,三明率先设立了省内首个碳汇专项基金、林业碳中和基金,成立了省内首家碳汇服务机构,完成了省内首单FFCER碳汇交易。

高达77.12%的森林覆盖率,三明坐拥青山的资源优势,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优势。多年来,三明系统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了产权清晰的林权制度体系。累计发放林权权属证书67.5万本,林地登记发证率98.7%

三明于2019年年底创新推出林票制度,通过股权的形式明确了林农的产权,有利于保障林农的承包权益,真正放活了经营权。

2021年3月开始,三明探索构建林业碳票,采用“森林年净固碳量”作为碳中和目标下衡量森林碳汇能力的基础,开展碳汇计量评估监测,对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量签发林业碳票。

两年来,三明林业碳汇经济价值逐步显现,累计开发碳票碳减排量98.8万吨,实现交易117.1万元。

上海公益新天地

上海公益新天地园2010年由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筹备,2013年11月正式开园,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公益园区。公益新天地秉持“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跨界合作的多元公益生态,建设完善服务支持体系,助力社会组织成长和公益事业发展。

十年来,公益新天地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地标。园区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创新供给,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以实现公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用公益方式探索破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创新,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注入城市温度。

目前,园区有超过50家优质社会组织和公益团队入驻,涉及专业支持、特定人群服务、社区服务、急救防灾、扶贫济困等公益领域,并落地5个政府合作基地。

上海普陀生态活力社区

1997年,作为上海第一批四大示范居住区之一的万里城动工开建。2006年,万里城开发建设即获评联合国生态环境居住金奖。万里作为普陀区最年轻的街道,一直着力推动社区的可持续、精品化发展:上海市第一批开展建设十五分钟生活圈,并不断深化和丰富“中央活力”“睦邻友好”“开放融合”“品质共创”“智慧数字”五大便民生活圈内涵,同时还首创了“十五分钟社区美学圈”的概念,推动万里慢行示范区建设。

从提出“悦行万里”慢行社区建设到打造特色生活环圈,万里街道不断提升滨水景观,提高社区慢行交通环境品质。未来还将以全市首批慢行交通示范区建设为目标,把滨水步道与沿岸商业、文化、服务资源有效串联,打造家门口宜赏宜游的“生活秀带”。

成都社区发展基金

随着社区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仅靠社区的投入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同时,社区企业资源虽多,但因为没有募集资金的资格,无法直接接收企业捐赠,社区的社会资源远远没有被激活。

2017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把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培育发展的重点。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首次提出社区基金会的概念。

2017年,成都发布“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探索设立社区发展基金,《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三年计划》也明确提出支持成立社区基金会和发展社区微基金。

为了促进社区基金会发展,在四川省民政厅、成都市委社治委、成都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成都市9家社区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四川社区基金会发展网络,旨在推动四川省社区基金会行业可持续发展。 (本报综合)

2023-11-13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3081.html 1 3 2023版《上海手册》:中国案例展现城市更新、绿色低碳等优秀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