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艺术评论视角下的矶崎新

□本报记者 吴真平

自8月底“矶崎新:形构间”回顾展在上海开展以来,不仅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展,其间主办方还组织了多场专场交流活动。10月29日,由日本艺术评论家松井茂做专场演讲,由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创建筑师胡倩女士翻译,从艺术评论的视角给线上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分享会。

松井茂是当代艺术的研究者。虽然他不是建筑或城市领域的研究者,但在过去的10年里,他一直在策划矶崎新的展览并撰写论文。他认为,自二战后开始到现在,矶崎新不仅在建筑界,在艺术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松井茂先回顾了矶崎新的生平。

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大分县,他在大分读高中时结识的许多同学,如吉村益信、赤濑川原隼、赤濑川原平、荒川修作,后来成为了引领日本的艺术家、文学家。

他在东京读书的时候,住宿在渡边一夫的家中。渡边一夫是日本研究法国文学的著名学者。他在大学师从丹下健三,丹下健三是“新陈代谢”派的领军人物。大约在同一时期,矶崎新加入了前卫艺术运动,并与艺术家岡本太郎、诗人兼艺术评论家瀧口修造以及小说家安部公房来往密切。这些互动交流的机会使矶崎新在这个时代的建筑师群体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松井茂认为,矶崎新之后从事建筑师的工作也是置于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前提下。

此次展览中,作品《孵化过程》最早不是在建筑杂志上发表的,而是在艺术评论家瀧口修造编辑的艺术杂志上发表的。所以,矶崎新与艺术家们之间是深度互动的。

松井茂认为,他作为当代艺术研究者的基本立场是将矶崎新的作品解读为艺术家的语言。换句话说,这种解释是忽略了建筑学和建筑史的真实或虚假,关注的是对艺术界产生影响的艺术家矶崎新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此次矶崎新展是按照9个关键词对其作品进行分类。松井茂认为,这些关键词是矶崎新在长期创作中发表的一些词语或者术语,不能说每一个词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根据这些词使用时期的不同,它的意义也不同。事实上,矶崎新的每一个项目中都有多个关键词并存。因此可以说,在本次矶崎新展中,即使关键词是与书中同一个词汇,有的时候也可能表达的是不同意思。

本次矶崎新展是从“废墟”开始,最后以“群岛”的关键词结束。“废墟”是作为矶崎新职业生涯起点的意象,源于他在二战期间亲眼目睹城市被空袭后分崩离析的经历,同时也是他时常回忆起的原风景。在拼贴画《孵化过程》中,矶崎新将“空中城市”的图纸与古希腊废墟的照片相互重叠,凝练的形式展示了“未来的城市就是废墟本身”这一观点。通过这个看似悖论的观点,他批判了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所设的那种未来可期的、单线的、发展的时间概念。同时代的“新陈代谢”等运动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这个概念。矶崎新以东京大学的丹下健三研究室为重要根基,在人脉和思想上与“新陈代谢”运动联系紧密,但始终保持距离。矶崎新对时间概念的认知,也许是造成二者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创造新的建筑和城市的驱动力,不在于现代规划向乌托邦的不断发展,而在于不断走向废墟的崩坏过程。

为1968年米兰三年展创作的《电气迷宫》是矶崎新与作曲家一柳慧、平面设计师杉浦康平、摄影师东松照明共同创作的室内装置。该作品使用的技术与1970年大阪世博会庆典广场中的装置相同,但表现的却是与之相反的景象。当有人进入这个迷宫空间时,装置会发出声音,16面墙板随之旋转。墙板上用荧光颜料绘制着日本传统艺术中的图像,以及矶崎新以少年经历为灵感创作的拼贴画《未来都市》。该作品曾在2002年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的“圣像破坏”展中被重新制作。

松井茂认为,这个作品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并且包含了这次展览9个关键词。

矶崎新将《电气迷宫》描述为观众参与型和跨学科的作品。松井茂说,“在电气迷宫这个作品出现之前,这样的互动艺术作品尚不存在。因此矶崎新的艺术革命很可能也是一场政治革命,那么他是如何试图发起一场艺术革命?”

该展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一组16块旋转的墙板组成的装置,另一部分是由三台投影仪投射出来的巨大的画面。外围的12块墙板是可以用手推进行旋转的,中心的4块墙板则是响应红外线传感器而旋转,这样设置是希望站在墙板内的人们置于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这是一种参与型、互动的作品,而且这个作品不仅是由建筑师来创作,还有音乐家、设计师、摄影师、工程师的参与。据矶崎新的解释,这16块墙板的目的是深入城市人群的内心生活。

矶崎新开始建筑师生涯时,其交往过的一些日本艺术家对他的思想产生过影响。矶崎新认为,政治革命和艺术革命是同一个问题。

矶崎新曾说,20世纪60年代,当他开始成为一名建筑师时,也开始了对城市的研究。他对革命相关问题的兴趣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知识界和学生对左翼革命运动的同情……1968年正是革命的顶峰时期,这次的展览(米兰三年展)正是一个机会,通过新的方法和表达来实现这一段时期的想法。

但讽刺的是,矶崎新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源于推翻惯例的作品本身,也会在展览的过程中被推翻。1968年,《电气迷宫》这个作品是为参加意大利的米兰三年展准备的,但是由于受到了法国五月革命的影响,所以在意大利也发起了学生运动,最后矶崎新自己认为的反权威作品,结果反而被推翻,成为牺牲品。

松井茂对电气迷宫的解读是:《电气迷宫》的墙板创造了一个可以体验虚拟现实和黑暗的迷宫,它不是分割外部和内部的墙壁,它是连接技术和人类的心理,因此它的外部和内部不是一种对立的状态。松井茂进一步解释说:“对于矶崎新来说,他是将对立的事物不对立,或者说让对立的事物反过来联系起来。所以,他认为艺术与政治的对立或者融合理念,更像是莫比乌斯环一样,不是正面和背面对立的关系,其实是相连的。”

矶崎新曾说:“莫比乌斯环的秘密,在于只要轻轻一扭,本应该存在的背面和正面的区别就被一举摒弃。可以说,从抛开扭曲和拉伸等所有变形的那一刻起,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开始在构思中构建。”

松井茂认为,矶崎新的“莫比乌斯环”从这次展览的《电气迷宫》开始,然后到《模糊地平线》作品都是延续了这种观点。《模糊地平线》是矶崎新以最简单的形式实现“莫比乌斯环”的作品之一。如果把《电气迷宫》的墙板转换成“莫比乌斯环”来进行理解,也许可以寻找到矶崎新表达的一种方法论。

《模糊的地平线》是矶崎新受友人杰里·索恩所托,设计了位于美国加州莫哈韦的卧室。三种类型的卧室都被设计为三平方米的小尺度空间,它遵循了鸭长明所著《方丈记》中记载的住所尺寸,分别对应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开放度,但都与室外自然相连,构建出一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居住方式。这种对住宅概念进行的扩展,质疑和挑战了日本建筑界主流设计中的“小住宅”,或是那种适合核心家庭的,基于功能的居住方式。

松井茂评论说,这个作品是一个半敞开的空间,是没有内外边界的。它和《电气迷宫》不是站在正反对立面,其实两个作品是非常接近的。

对此,胡倩补充说,矶崎新提到这个作品《模糊的地平线》,是把东西方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场景中,来呈现一种多元的结合。

2023-11-13 吴真平 □本报记者 吴真平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3086.html 1 3 艺术评论视角下的矶崎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