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6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召开。
本次会议以“筑牢工业化基石,赋能数字化转型”为主题,旨在践行新发展理念,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凝聚各方共识,深化产业协同,引领行业走出一条工业化与数字化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本次会议设立一个大会主题学术报告会,以及“新型建筑工业化集成技术体系”“新型建筑工业化管理与数字化应用”两个专题交流会,邀请了20多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进行会议主题交流,内容紧扣“筑牢工业化基石,赋能数字化转型”,共同探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主题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周绪红以“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该团队关于智能设计、智能检测与预拼装和智能建造机器人方面的一些工作,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发展智能建造必须产学研结合,二是发展智能建造必须多学科交叉配合,三是发展智能建造必须积极稳妥。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李久林以“北京冬奥工程智能建造创新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心得,通过北京冬奥工程“一场、一馆、一村、一改造”典型冬奥工程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的深入阐述与分析,分享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经验。
中建集团首席专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叶浩文以“工业化建造与转型发展”为题,介绍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从设计没有工业化建造的理论、预制工厂生产质量不高等十个方面阐述了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提出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一体化协同等解决措施,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叶浩文表示,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引擎,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疑为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樊则森分享了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案例,并对CMC组合模块化建筑新体系进行了介绍。樊则森表示,要以工业化为基础,数字化赋能,建设绿色低碳的高品质建筑产品,实现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后达成建设人民满意住房的目标。
11月15日下午,举办了“新型建筑工业化集成技术体系”“新型建筑工业化管理与数字化应用”两场专题学术交流会。
11月16日上午,与会人员前往重庆国际生物城配套公寓工程项目进行参观。该项目由中建科技采用全产业链一体化智能建造,建设用地60.44亩,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公寓总套数1020套,是重庆市2023年度智能建造示范项目。
该项目采用新材料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预应力钢管桁架叠合板、预制楼梯、高精度铝模、集成厨房和卫生间,装配率达55.1%,推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融合发展,减少施工作业人员,可压缩工期30%,降低施工能耗20%,减少建筑垃圾70%。
该项目应用中建科技自主研发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台,通过平台搭建数字孪生建筑,通过机电管线与钢梁一体化设计,实现装配式建造与数字化设计的有效融合,记录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建造数据,构建全过程质量进度可追溯体系,形成全过程建造数据集成模型,最终实现数字交付,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城市典范,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赋能地方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建科技集团西部有限公司、重庆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协办。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