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要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提出,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
潘功胜指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经营整体稳健,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人民银行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具体包括:推动稳妥化解重点区域和重点机构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金融支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工作。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将有力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和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具体来看,一是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近年来,我国每年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0多万亿元。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的意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二是加强与财政、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服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继续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企业技术进步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支持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健康发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主动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重大转型,战略上,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策略上,弱化房地产市场风险水平,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三是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利率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直接影响消费、投资、国际收支等,利率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坚持以我为主实施好利率调控,按照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和跨周期设计的需要引导和把握宏观利率水平,保持利率水平与实现潜在经济增速的要求相匹配。发挥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促进降低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发挥好利率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四是统筹内外均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汇率的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根据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稳定市场预期,坚决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外汇市场的市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市场运行更有韧性。我们在面对市场变化时也更加从容,经验更加丰富,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三个多月前的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曾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表示,“三大工程”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根据房地产市场新形势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党中央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三大工程”建设不仅将城市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将成为房地产模式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契机。
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需要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三大工程”则成为房地产新模式的重要抓手。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最终是实现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城中村改造,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重点是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提高城市韧性的重大举措,关键是“平时用得着、急时用得上”。
此次潘功胜明确表示: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