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真平
一个成熟的建筑市场,必会经历高速发展期的狂飙突进,以及低谷期的蓄势沉淀。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5.22%,建筑市场步入了存量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都需转变过往的发展思维,以前瞻的眼光,选择未来方向。
近日在2023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暨国际建筑文化周期间,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沈立东接受媒体采访,从一个国有设计大院管理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对于行业的思考。以下为采访实录。
今年是上海市建筑学会70周年庆。回顾70年,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看到一批老专家、老学者受到表彰,一批年轻的设计师脱颖而出。应该说,上海市建筑学会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乃至全国的行业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我们也寄望,学会于今后一直顺利地走下去,进一步发挥作用,特别是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设计师。这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国际视野下建筑实践的创新与文化自信”,我们这个群体也在走向世界,在行业内发挥重要的作用。
行业内卷,正当苦练“内功”
现在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内卷很厉害,竞争非常激烈。从当前的一些现状来看,国有大型设计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强,即使我们的压力很大,也受到点影响,目前只是发展的步伐稍微慢一点,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作为一个设计企业的管理者也好,作为一名建筑师也好,进一步考量这种竞争是否会带来第二次的飞跃。
我们看到,西方的设计师更关注社会责任方面,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考量,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设计,更能创造出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建筑作品。这一点很关键。
而我们原来处于行业快速发展期,“快餐式”文化吃惯了以后,确实缺少了一些对底层的深层次问题的理论研究。
所以,此刻我们要练一些“内功”,特别是在与建筑相关的全产业链上。多做一些研究,为将来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积累更扎实的功力。
城市更新,发展思维也需转换
我们要有一个转型发展的思维,特别是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等理念正在被普遍接受、持续看好。
原来建设部提出的“经济、适用、美观”三原则,后来变成“经济、适用、绿色、美观”八字方针。要做到这八字方针,我觉得除了投资方要转变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设计咨询服务方,要给业主、政府提供一个完美的答案或者方案。
当前,设计咨询公司应该更多地从城市更新的维度去关心城市的发展。建筑拆除重建,对于建筑师而言是最简单的方法。但这样做,城市的门面、城市的文脉,或者城市的肌理没有了,甚至城市的文化底蕴都没了。
人们对城市更新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从政府相关委办,到企业管理者、行业协会都要协商一致,怎么把城市更新的大致原则锁定,这很关键。
技术更迭,迎来挑战与机遇
绿色建筑设计,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以及装配式建造方式等,体现的是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友好度。对于设计企业来说,在设计中最具挑战的是,运用新的设计手段和设计理念,也就是从数字化转型角度思考如何推动这个行业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是基于数据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这两个维度来进一步推动行业:数据的应用实际解决了很多由来已久的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帮你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个优化的解决方案。
这次学术论坛中,某位院士提到,建筑设计要求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恰恰任何一栋建筑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必须要解决一个主要的问题。
什么是主要问题?诸如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绿色低碳、生物多样性、建筑全生命周期以及建筑可循环等理念,在设计中融入新理念,仅靠人类的分析能力,可能还不如我们用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分析方式。
日新月异,设计没有终极目标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在设计市场上,现在不仅有了净零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个体案例,还有零碳排放的小区。据悉,上海正在着手起草超低能耗的建筑设计标准,到2030年,上海要求所有的新建建筑全部实行超低能耗要求。我们也在参与标准的制定,从建筑结构、水暖电各方面的指标来看,要求相当严格。
所以,现在的设计院里不仅有专家还有“杂家”,设计师基本上什么都要懂一点。设计团队一直不断在研究新的理念、新的材料、新的技术,似乎没有一个终极的目标。比如在能源利用方面,建筑师也要迅速学习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概念和原理,而过程中说不定又有一个新能源冒出来。
突破桎梏,强化青年成才计划
对年轻设计师的培养,我们也做了一些计划和措施,但实际上力度还不够。因为设计师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这个过程很快,而且迭代更快。如果在他们风华正茂的时候,不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增加工程项目实践,他们的进步会很慢的。
网红设计师、明星设计师,受到关注越多,他对自己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产出的作品水准也会越来越高。但这种情况不多见。
现在更多的年轻设计师大多是散养状态,如果他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没有变成一个网红设计师或明星设计师,基本就会埋没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