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真平
2023年,是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七十周年。上海市建筑学会根植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进一步提升定位目标,以更高标准出思想、出作品、出人才,为学界和业界创新发展打开局面。在近日举行的2023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暨国际建筑文化周期间,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汤朔宁接受媒体采访,就学会七十年发展历程、当前设计市场趋势与挑战、行业热点等问题作了回应。
问:70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上海的城市建设从“浦东大开发”建设高峰期到绣花式的城市更新时代,行业学会组织也发挥了不少关键作用,能谈谈您的感受吗?
汤朔宁:协会和学会的作用还是不太一样的。协会是企业的联盟,学会更多的是由学者个人组成的一种学术组织。所以我觉得,如上海市建筑学会的作用,就像把建筑师们聚集在一起组成大家庭,同时又把学术性提到很高的标准,这也是这些年来上海市建筑学会能够走在全国各个省市建筑学会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当前,面临建筑设计市场下行的严峻现实,设计大院如何保持竞争力?
汤朔宁:这几年,我们接连遭遇疫情的影响和建筑行业下行的压力,建筑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整个市场的资金紧缺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我们的专业在社会舆论中的地位,传统强势的学科,如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一连串的反应给设计行业、设计企业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但是,国有设计大院,就像建筑设计行业中的“定海神针”一样,稳定了整个市场。在上海也有几家超级大院,这些大型企业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就同济设计院来说,现在整个集团将近6000人,我们在积极应对,努力度过困难期。除了继续承接传统的设计项目,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利用我们诸多的高精尖研究去开辟一些新的赛道和设计范畴,来拉长整个设计链,应对目前不利的环境,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我想,今后的一段时间,情况应该不会变得更糟,可能会维持在现在的状态。
问:您所指的新赛道包括哪些方向?
汤朔宁:同济设计院,它是一个有着高校背景的设计院,所以它不仅仅是设计院,我们更强调是设计研究院,也就是说,我们会把研究与设计结合在一起。上海市科委有5个工程技术中心设在同济。这5个工程技术中心,包括建设机器人、结构健康监测、韧性城市与智能防灾、智慧交通安全驾驶等,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
此外,中勘协即将设立一个新的二级分会——城市更新分会,它也将落户在同济。这几个方向是我们今后更要加强研究、加强储备的领域,也是将来建筑设计行业转型升级,开辟新赛道的方向。
问:城市更新、可持续设计、绿色低碳等都是目前行业热点,在这些领域,贵院做了哪些课题研究?
汤朔宁:我觉得这几个概念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完全兼容的地方。总的来说,它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战略。我自己也参与了上海市科委2021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定向委托项目的《上海市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产业领域)》课题。
将来,所有的建设的行业都会面临“双碳”指标的考核。在整个国家战略的支撑下,我想每一个设计企业都会在这方面投入很大的力量。
问:此次上海市建筑学会70周年庆典表彰了一批杰出的中青年建筑师,那您对现在的青年建筑师,有何寄语?
汤朔宁:从过去的“增量发展”到现今的“存量优化”,建筑设计行业已经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对年轻建筑师来说,我觉得首先需要做的是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建筑设计这个专业?现在整个行业的挑战非常大,对建筑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确实不再是首选专业了。但作为兼顾艺术性与技术性的专业,建筑设计依然保有它独特的魅力与挑战。
大浪淘沙!我们希望,留下来的这些青年才俊都是真正喜欢建筑设计,热爱这个专业的。希望他们继续发光发热,跟我们一起渡过难关,来迎接美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