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上海建筑师负责制之大家谈

□本报记者 陈雯

编者按:2016年起,上海市住建委会同市相关单位、浦东新区政府积极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从浦东试点迈向全市试点。特别是2022年以来,上海市住建委牵头全力加速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陆续出台了“1+X”的配套政策体系,初步构建了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的基本框架。日前,本报记者约访了几位上海市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请他们就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相关政策谈一谈看法与经验。

陈冬平:强化责权利匹配、推出责任保险、提升建筑师能力

建筑师负责制是适应行业发展的机制,它源于社会需求,既为建设方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加快项目进度、减少流程手续,也为设计主体提供了更大的合同份额和话语权。它要求建筑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广建筑师负责制能加速行业资源整合升级,发挥龙头专业的价值,激励团队聚焦建筑品质要求,更加系统地为项目成功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但同时,我认为还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是要加强责权利的匹配。建筑师作为项目负责人需承担设计质量终身责任。目前,建筑师负责的取费标准缺失(按:截至发稿前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已发布《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服务成本测算办法(试行)》),需研究并实施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

其次要尽快推出责任保险产品。目前针对建筑师负责制的保险尚不完善,给建筑师和设计企业带来风险。希望政府部门和保险企业加强研究,尽快推出相关保险产品。

最后要提升责任建筑师的能力。建筑师负责制要求责任建筑师在多个服务阶段和细分工作中选取部分或全部内容开展。除设计外,还需了解前期策划、采购管理、施工管理等。责任建筑师需加强自身学习、总结,希望协会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研讨,以提升建筑师技术能力和全过程管理综合能力。

(作者系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院副总建筑师)

孔令旗:责任建筑师或应向项目首席负责人发展

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明确了建筑师负责制的组织形式,强调建筑师个人执业资格及其团队和依托的设计单位。这一制度符合资质与个人执业资格并存的现实,有利于保障重大项目的技术管理水平。该制度细化了建筑师的责权利,有助于项目实施。建筑师负责项目全过程,包括规划、策划、运营管理等,以实现规划意图的落地和技术在各阶段对投资的影响。此外,该制度使隐形工作显性化,如协助报批报建等,体现市场经济规则。

目前,建筑师负责制主要关注总体质量与品质管理,但项目推进涉及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多方面。未来,责任建筑师能否成为项目首席负责人,探索设计牵头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国际影响力的咨询设计企业,助力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

杨安:做好策规研究是未来建筑师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推行建筑师负责制是优化工程建设领域和营商环境改革的需要。把审批过程当中的政府行政审批和技术审查相剥离出来,可以提高政府审批效率,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在现有管理模式下,政府是城市规划建设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建筑师负责制的推行,责任建筑师团队将逐渐成为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老城区更新、片区开发、大型园区开发等项目中。上海建筑师负责制实施办法优化了规划方案审查,并授权建筑师组织开展部分专项评估评审等工作。政府将更多地转向制定规划指标体系、提供公共产品、监督保障公共利益,而建筑师团队将承担更多责任,对项目片区的城市空间风貌、品质和活力负责。

推行建筑师负责制也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决策层希望建筑师参与全过程的管控,提高建筑质量,实现高质量建设和城市发展。前期策划将成为建筑师的重要工作,以避免因策划缺失导致的特色不明、低水平重复建设、过量建设等问题。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在城市更新类项目中开展策划研究。改变策划与设计分离、缺乏策划的局面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规策研究是建筑师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基础,随着在城建体系中话语权和重要性的增加,熟练掌握规策技能将成为建筑师的重要使命和义务。

(作者系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院副院长)

周宇:建筑师负责制的需求市场在缺乏经验的甲方和中小型项目

我遇到的客户基本上都是专业开发商为主,多年的工作下来,虽然没有建筑师负责制这明确的说法。但是在实际项目中,基于客户的信任,也给建筑师很大的权力去统筹项目。比如说建筑师牵头整合施工图、景观、室内、幕墙、灯光、标识以完成各专业一体化设计;专门驻场建筑师在施工阶段对施工、工艺、材料和部品的完成效果进行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前期概念阶段的建筑师策划和统筹其他的非设计顾问公司等等。最后项目的总体效果就是建筑师总控的结果。

但之前这些工作其实在设计费上没有得到体现的,基于增量市场,这些付出都不是问题。目前建筑市场急剧萎缩,给建筑师更大的责任的建筑师负责制,也需要和国际接轨的设计收费比例。目前的建筑师负责制,对于专业开发商吸引力不大,但是对缺乏开发经验的甲方,或者是非开发类的项目,设计管理去统筹的建筑师负责制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这类项目一般都是中小项目为主,中国的客户是否能为非设计而仅项目管理而产生的工作买单还是需要市场去慢慢改变的。

(作者系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翟立娜:园林景观在多学科融合项目背景下更需要设计师负责制

我最近做的两个园林景观项目,都有多专业协同的特点。

其中一个项目由景观设计师作为总协调,负责与多学科团队沟通合作,全面统筹管理项目以确保整体景观效果。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纯粹的景观项目越来越少,往往需要通过文旅运营策划拉动内需,以及通过生态修复、道桥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景观设计得以展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更高维度的价值。

另一个项目由建筑师整体统筹。该项目难点在于代建方和业主两个声音都很强。代建方有一套自己的设计管理思路,而业主本身有很高的学历背景和严格的设计要求,大到风格把控,小到每个品种的树形,都是要自己亲自甄选。因此推进过程经历了多次反复,设计工作量不仅翻倍,甚至出现了返工的情况。

所以,设计师负责制更像是一张理想的蓝图,实现它需要面对诸多问题。比如如何与业主形成互信,让业主放权。在传统的模式下,实现信任与放权往往需要更大的知名度与不断地磨合,如何让企业选择设计师负责制,既需要设计者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更需要政策与行业环境的更迭。

近日我看到一份2023年十大艰难行业调查报告,第一名民营房地产,第四名园林景观。当前,设计行业受到诸多质疑,被认为收入少、压力大、缺乏话语权。在此背景下,建筑师负责制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重新让设计师成为主导,还能适应现在错综复杂的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建设需求,从而保障工程建设品质。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景观院方案组所长)

袁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全生命周期设计师负责制

本人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虽非建筑师,但诉求相似。风景园林需全生命周期设计师负责制,原因在于其专业特性:多专业融合、独立性与兼容性、覆盖规划至实施等。现业主多要求运营前置,贯穿规划设计全过程并围绕运营不断调整更新,保障全生命周期同时,让项目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风景园林设计师已从单一的创意设计转向“设计+管理+服务”多任务阶段,与建筑师负责制不同,需在广度上扩大,融合、统筹多专业,建立全过程品质管理机制。

就公园绿地而言,风景园林在原有的设计总包业务中,已经扮演了大部分设计师负责制中的若干工作,差异在内容拓展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师负责制下,我们强化设计服务能力,承担全过程接口、品质和管理工作,实现“全过程品质管理+精细化项目管理”的目标。区域方面,基于规划实施平台,风景园林专业负责整体景观风貌统筹与实施,包括河道水系、照明、邻避设施、市政道路、绿地、标识系统等,通过景观设计导则,科学引导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打造。

市场对风景园林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存在身份、话语权、收费等问题。风景园林师未建立注册制度,实际工作由风景园林设计师完成,话语权较低,收费无明确依据,投入产出比低,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风景园林设计师负责制的推进。

(作者系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园林景观专项院院长助理)

2024-01-08 陈雯 □本报记者 陈雯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3988.html 1 3 上海建筑师负责制之大家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