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轻舟未过万重山 繁华散尽见真颜

——勘察设计行业的困境与反思

2023年,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的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让很多关心华为在被美国制裁后的生存问题的人长舒一口气。

对于勘察设计行业来讲,2023年,无疑是艰难的一年,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行业未出现预期的反弹,许多企业陷入困境,包括民营和国有领先企业。勘察设计企业的“万重山”困境还会持续多久?还会有“多困难”?是年底摆在行业从业人员心里的一个迫切问题。

首先,对于“万重山”的时间长度,不能简单一概而论,但对多数细分行业和企业而言,预计这个困境至少在“十四五”期间还将持续。目前困境是在原有投资带动模式下的一种延续,过去经济压力下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能带来正向效应,但随着规模增大,这种效应逐渐减弱。像“四万亿计划”那样的大规模投资现在已无法解决问题。房地产行业调控影响了传统土地财政,使政府难以继续采用原有模式。这一轮困境源于根本驱动力“失速”,与城镇化初期不同,现在要重新加速,原有的驱动力已不具备。我国工程建设行业规模庞大,远超欧美国家,需要更换驱动力。因此,预计这个时间跨度会更久。

其次,究竟会有“多困难”,笔者认为这可能将会是一个非常“惨烈”的程度。勘察设计企业是建设产业链中属于较为前端的部分,但目前真正能上马的项目不多。虽然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仍在上涨,但这些投资更多是为了保证已开工的项目不烂尾,给予勘察设计企业的费用比例也大幅降低。对整个工程建设行业来说,未来2~3年可能会更艰难。勘察设计企业作为低资产运行的企业,如果有足够的储备,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但当这些储备耗尽时,很多企业将面临极大的困境。

最后,如何度过“万重山”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虽然“熬”能暂时解决问题,但若不从根本上改变,勘察设计企业的路会越走越艰难。我国的高速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庞大的工程建设行业,但其产能供给远超长期需求。对标以往国内产能过剩行业的案例,向海外转移产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勘察设计企业来说不现实。一方面,国内和国外的勘察设计在很多领域内的门槛限制,短期内很难实现“出海”。另一方面,全球需求低迷且国家间割裂愈发显著,国内勘察设计企业所能承接的其他国家的需求非常有限,很难对冲国内的差额。

对企业来说,谨慎控制规模以避免“断粮”是第一要务。在长期规模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谨慎控制规模,可以增加,但应增在“新的战场”,如新业务、新区域。这种增长可以是绝对增长或内部相对增长,优先选择后者。过去勘察设计行业中的无序扩张可能导致亏损,如今可能威胁企业生存。企业的现金流依赖于项目的累积,“做好”项目是维持企业生存的底线。在项目运转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现金流问题,以免“无粮”影响企业生存和员工信心。

对员工而言,提升技术技能以避免“落伍”是第一要务。无论是否转换赛道,多数员工的工作都可能与现有工作有一定关联。因此,要想真正立足,关键是提升自身能力。未来的工程行业,必然是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对员工的技术、技能都会有新的要求,BIM、参数化设计都已经不是什么新词汇,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也已经如火如荼。如果跟不上,别人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项目,以后可以“躺平”的机会也不会是你的。

2023年,是行业困难的一年,也是行业反思的一年,困难已经是必然的,如何度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没有负重前行,就无法喊出那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2024年,等待我们的将是“繁华散尽见真颜”的一年。 (曹佳毅)

2024-01-08 ——勘察设计行业的困境与反思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3989.html 1 3 轻舟未过万重山 繁华散尽见真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