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面对挑战的建筑教育”专题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五山校区采荷建筑楼召开。
本次会议由南方建筑教育联盟(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支持举办。会议旨在探讨建筑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享建筑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成果,加强各高校建筑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自深圳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36所高校的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教授主持。他表示,建筑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新的行业需求,推动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当下建筑院校的共同任务。华南地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地区,拥有开拓创新的土壤,召开本次研讨会意在促进交流与合作,探讨建筑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孟建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在新兴经济、现代教育以及建筑设计中的关键作用越发显现。他呼吁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建筑教育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教育应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要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研讨,大家可以取得共识,推动建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孙一民教授在发言中明确指出了当前建筑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引导性地提出三大问题供本次会议讨论:其一,挑战来自哪里?其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定位建筑学的学科属性,如何处理好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其三,如何发挥建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孙一民教授结合自己的观察对这三个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于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而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教育自身。他呼吁大家正确看待当下建筑教育面临的招生、就业等问题,要加强与业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建筑教育模式。
在主题报告环节,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代表分别发言。其中,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副院长彭小松介绍了该院“一横多纵、卓越班、微专业、创新短课”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出了“4+N”多出口的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考。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燕来介绍了该校建筑教育“小而精”,以及“侨、台、海、特”的办学特色,认为建筑教育应从各校自身历史和办学传统出发,加强与学校相关学科的互动,强化与所在城市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薛佳薇结合该院教学改革探索,从“时·地·人”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了建筑教育面对数字经济、绿色融合、共同富裕等时代任务、培育地域特色的路径和方法。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苏平教授以“产教融合”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学院引进实践教师参与设计课教学,优化课程体系、拓展专门化研究性设计等教学改革情况。
会议最后,彭长歆和孙一民教授对会议成果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三点共识:其一,保持教育定力,应对挑战;其二,拓展学科边界,促进交叉融合;其三,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建筑教育高质量发展。期望未来强化“南方建筑教育联盟”这一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华南片区各建筑院系常态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中国建筑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何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