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真平
以土为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营造传统之一。1月13日下午,由明珠美术馆、北京建筑大学和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联合主办的“《土生土长:生土营建的传统与现代》《用土建造:从尘埃到建筑》新书发布会”在上海明珠美术馆举办。《土生土长:生土营建的传统与现代》的作者穆钧以及《用土建造:从尘埃到建筑》的译者蒋蔚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现生土材料在现代建造的多种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系主任刘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黄印武、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孟凡浩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立超等嘉宾受邀参加,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以生土为代表的传统营建智慧在现代建筑实践中的多元应用潜力。
据了解,以法国国际生土建筑中心为代表的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在生土材料性能优化与生土建筑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生土作为一种绿色建材的现代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我国,过去十余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无止桥慈善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建筑大学穆钧教授团队结合我国城乡建设的现状条件,开展了系统的、在地化的技术研发以及大量的示范建设、工匠培训和项目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成果。
此次发布的两本图书都例举了大量的生土建造案例。《土生土长:生土营建的传统与现代》一书对过去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进行回顾总结,首次从全国层面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生土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术、生土材料应用基本科学原理、国际当代生土建筑优秀案例、土上工作室在现代生土建筑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收录400余幅图像,旨在使人们重新认识我国生土营建的传统,在了解现代生土材料科学的同时,思考并审视以生土为代表的传统营建工艺在今天的应用潜力以及适宜的发展定位。
《用土建造:从尘埃到建筑》由莱迪西娅·方丹和罗曼·昂热所著,蒋蔚翻译。该书以400余幅高清图像、插画、对照实验照片展示了世界范围内生土城市和建筑、土的建造工艺、土材料的特性和革新等,从土的微观结构到宏观属性、从材料的工艺到相生相长的文化、从前人的智慧到未来的远景都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蒋蔚谈到,翻译《用土建造》是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崭新视角去理解土这种材料,这本科普著作涵盖了生土这种建筑材料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原始土材料、土办法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建立了连接,“土不是边缘的材料,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过去是,未来仍是”。
本报记者就生土材料在城市中的应用以及生土建筑形式的创新向嘉宾提问。陈立超表示,生土建筑在城市里落地,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需要业主、建筑师等多方共同努力。目前从抗震要求等技术层面来说,在江浙沪这一带遇到的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生土的造价不便宜,如果不把造价降下来,与混凝土相比优势不是很明显。穆钧表示,他们研究现代夯土技术,是为了让建筑师创造更多元的可能性,用传统的材料满足今天的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和标准。
同期,由中国、日本、瑞士和法国艺术家联手呈现的“生土礼赞”展览也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策展人之一的穆钧、蒋蔚为与会嘉宾和观众们做了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