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在浙江省金华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浙江省金华市建筑业积极实施“创品牌”“走出去”等发展战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打造行业品牌、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成为推动金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经济社会贡献突出
“十四五”以来,金华市累计完成建筑业产值 6920.1亿元,排名保持全省第四,省内建筑业产值完成3377.6亿元,排名保持全省第五,建筑业增加值平均占全市GDP 比重6%。全市完成建筑业地方税收238.43 亿元,占全市整体入库税收的10.7%,其中2022年东阳市建筑业税收占东阳市整体入库税收的30.39% 。建筑业管理人员达21万,带动就业人员达200多万,吸收大量农民工就业,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市场开拓形势稳定
金华市建筑业企业增加至3681家,其中特级资质的企业 10家,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174家。产业集中度更加突出,2023年上半年,产值排名前50名的企业产值776亿元占比达71%,产值排名前100的企业产值达872亿元,占比达80%。市外市场进一步拓展,省外建筑业产值3542.5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51.2%,有200亿元以上省外建筑市场1个,有100亿元-200亿元4个,50亿元-100亿元6个。中天、东三建、中筑等多家企业在阿尔及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和地区承接建筑施工任务。
市场转型势头良好 行业发展活力迸发
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结构调整,从单一的房屋建筑施工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轨道等专业领域拓展业务,浙江正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升级为浙江省首家民营公路资质特级企业。全面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2022年完成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235.21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住宅和公共建筑面积477.63万平方米,居全省前列。已投产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9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积极培育工程总承包市场,大型国有投资项目采用总承包模式发包率达 30%以上。积极推进全过程咨询服务,目前已培育全过程咨询服务企业114家。
科技创新再上台阶 研发能力稳步提升
重点围绕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复杂施工技术和BIM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和科技创新,共有19个省级建设科研项目立项,5个产品取得浙江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证书。获得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80项 ,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实现零突破。新建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5%。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约960万平方米,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约128兆瓦。积极推进技术型、研究型企业的建设发展,建有院士、博士工作站企业2家,国家质量奖企业1家,省政府质量奖1家,市政府质量奖12家,省级技术中心15家。
主体责任日益强化 质量安全总体形势良好
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和永久性标牌制度,加强市场和现场两场联动,在全省首先出台《金华市建筑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将企业履行质量安全职责情况作为信用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成果与工程招投标、评先评优等挂钩,让企业“今天的行为决定明天的市场”。强化施工图审查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数字化审查系统,实现施工图设计文件全流程数字化办理。大力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市场与现场联动为总抓手,强化建筑工地红黄牌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安全生产班前会议管理,“十四五”以来共创鲁班奖5项,钱江杯47项,双龙杯194 项,省优良工地107个,市级优良工地545个。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创新探索群体建筑分期竣工验收改革,实现项目审批换挡提速。建设单位可按子单位工程申请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实现子单位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合格即可正式投入使用,实现提前投产半年以上,提前完成竣工验收备案9个月以上。营商环境无感监测办理建筑许可时间及手续指数均位列全省前三。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制度改革,全市保函保险替代率达90%以上,“十四五”以来共释放企业可用资金 200亿元以上。开展工程造价改革全国试点工作,打造“市场决定工程造价”的改革窗口,实现定额计价向市场化计价的思想转变,激发建筑企业活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建设工程招投标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建立资质动态核查机制,强化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监管,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