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数据。
一、GDP:增长5.2%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级政府、各行业企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2023年GDP达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圆满实现2023年的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工作部署第一条明确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国已告别年均增长10%左右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
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增速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增速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
从产业角度来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最快,为23.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5.2%。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4.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3%,西部地区投资增长0.1%,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8%。
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基础设施投资,投资增速均在放缓。随着投资增速的放缓,工程建设行业正在从增量市场逐步走向存量市场,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行业内卷日益严重,盈利能力持续走低。
未来工程企业面临更多跨区域、跨行业、跨产业链的激烈竞争,工程企业需要深入思考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思顿认为未来工程企业需要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业务价值,降低运营成本,塑造竞争优势,争当“链长”,方能摆脱红海竞争,走向高质量发展。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
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降幅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83820亿元,下降9.3%。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下降8.5%,降幅较上年收窄15.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8.2%;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降幅比上年收窄2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6.0%。
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但我国住房需求仍然具有较大规模,需求结构正在分化,科思顿认为房地产行业仍有未来,只不过复苏需要更多时间。预计2024年房地产销售前低后高,投资延续负增长,2025年或将企稳复苏。
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开始逐步迈入“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住房双轨制的新阶段。预计住房双轨制将主要在财政实力较强、住房需求矛盾突出的一二线城市进行。相关地区的保障房建设将力度更大,同时保障房的筹集也更加多元化,包括新建、改造和收购等,其中包括收购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存量商品房,同时达到去库存、保主体、稳民生的效果。
四、人口:减少208万
人口总量有所减少。2023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降幅进一步扩大。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近十年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下滑,人口自然增长率自2022年开始负增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老龄化还将会进一步加剧。据预测2035年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意味着就业人口的减少和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
就工程建设行业而言,行业人才吸引力近年不断下降。近年来多地都出现名校工程专业投档分数大幅下跌的新闻,很多名校需要依靠调剂方能满足工程专业生源要求。行业人才吸引力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工程建设行业未来前景的判断,优秀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给工程建设行业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带来新挑战。
人力资源环境的巨大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投资需求,也要求工程建设行业加快科技创新,升级生产方式。传统以人力为主的粗放式、碎片化、效率低的手工作业模式不可持续,以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建造是工程建设行业发展方向。
五、城镇化率:66.16%
持续提高。202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
近十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0%以上,从2013年的53.7%提高到2023年的水平,已高于世界城镇化率55.3%的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81.3%的城镇化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城镇化建设投资依然有比较旺盛的需求,但城镇化建设重点将有所改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模及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对工程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要求从规模和速度向品质转变。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工程行业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也带来新机会。为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下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居住和生活品质要求,工程企业需要从设计端入手,并在建造生产中采用更加精细化、协同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解决问题,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推动城镇化建设持续向智能化、人性化、绿色化发展。
(作者来自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