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媚的午后,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署组织兄弟单位到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开展工程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会,中建二局一公司质量总监钟波进行质量管控亮点汇报。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在龙岗区建筑工务署37个项目中第三方检查多次综合排名前三,同时在中建二局2023年第一季度(深圳专班)综合考评检查中,质量检查排名第一,现场质量精细化管理获得了该局检查组的一致肯定。
这名“90后”质量总监已经在质量管控岗上奋斗了7年。从初出茅庐的质检员,一路成长为项目质量总监。他矢志不渝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策划先行”,提高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性;坚持“样板开路”,通过首件制摸索质量控制手段,提高对工程质量的把控能力;坚持“思维拓展”,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并实现质量控制系列微创新;坚持实行现场精细化管理,成果良好,总结出质量十六个管理动作,助力项目实现质量精细化管理。
策划先行,走在前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刚到龙岗三医院项目工作的时候,钟波就被告知这是一个少有的全专业医院类项目。面对挑战,钟波深感压力重大。根据以往的项目质量管理经验,他深知要想管好质量,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是挑灯夜战、以星作伴,认真学习钻研质量标准、优秀管理案例,“盘算”策划质量管控方案,牵头制定质量创优计划,具体到责任人。同时,他还将各质量风险点可视化,结合现场和图纸,手动绘制标注出各施工阶段的质量风险点平面图,让大家对各阶段、各区域的质量风险点一目了然。充分利用“夜间课堂”,从上到下让大家熟悉项目质量管控要点,并在每户门口都挂上了施工节点及装修做法。开工伊始,钟波做的前期策划就立即收到了成效,管理人员比照方案快速上手,现场施工秩序井然。
三管齐下,步步为营
在一次第三方质量检查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现场工人由于对质量标准理解不透彻,导致现场出现各式的施工“标准”。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钟波一直是个行动派。他立马带领项目质量管理部进行现场检查、记录数据、查阅资料,根据第三方质量评估体系编写《项目施工质量标准化图册》,统一项目质量标准,对每一个新进场的班组和工人进行交底,使之彻底掌握细部构造要点。创新性执行样板先行制度,开展施工工序样板引路,每一道工序均须先施工首件样板,样板评审通过后方可大面施工。
混凝土高标低用带来的质量问题、局部混浇、费用超标,这些问题常常让项目头疼。为解决以上问题,项目前期全部采用气囊对梁柱节点高低标号进行拦截,但实施一层后发现安装气囊费时费力。为解决这一难题,钟波心里琢磨着,能不能采用梁箍筋范围内安装密目钢丝网,梁钢筋保护层采用气囊进行拦截,这样既能有效拦截高标号混凝土,又降低了劳务人工成本。说干就干,这样实施起来还真行。为了规范验收的流程,钟波还总结出“事前、事中、事后、三检制度及五类控制点”的验收要求,主抓“事前、事中”管控,施工过程中做到一步到位,最大化地减少事后整改。严格项目的质量验收工作,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三管齐下,现场施工质量不稳定、不一致的情况大为扭转,质量得到了控制,为项目创优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滴创新,效率加倍
“我们肯定没法像发明家一样创造出惊天动地的成果,但我们扎根一线,还是可以立足岗位做很多小创新的。这些小的改进足够多时,就会产生质变,对现场质量起到提升作用。”钟波说道。
工作以来,钟波累计获得国家级QC三等奖2项,省级QC一类成果2项,论文3篇,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际专利1项。他爱思考,勤琢磨,自制多种现场辅助工具,涵盖砌筑灰缝勾缝、砌筑砂浆厚度控制等多方面,协助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自制主体结构预埋上翻线管管口保护及固定工具就是钟波的创新发明之一。该工具操作便捷,成型效果良好,可以较好地解决线管预埋日常质量通病。使用该方法,既可以保护管口防止堵塞,又可以很好地控制线管垂直度及管间距,为后期接管做较好准备。工具简单易加工,作业人员操作方便安全,成本较低,部分可采用废旧材料加工,可重复使用,使用率高,观感较好。
工作中,钟波善于总结,他归纳出质量管理的十六个规定动作,对项目质量管控具有借鉴意义。“我始终让自己保持着一点‘强迫症’,这样才会让我有持续学习的动力。”这一分“强迫症”正是钟波精益求精的匠心,他将始终扎根基层,深耕质量管控领域,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覃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