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雯
10年青春长跑与建筑师负责制不期而遇
2023年,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相关政策举措连续出台,这可撞到了陈冬平的赛道上。
建筑师负责制模式并非什么创新产物,如果要溯源可以从很久远说起,但在国内被写进政策并加以试点推广确实是初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建筑师此前所做的工作全然无用,“当上海推行建筑师负责制的时候,我一看这不是我们十年前就在干的事吗?只是现在把它规范化、系统化了。”陈冬平说。
非开发类的项目建设方(比如政府、银行、学校、医院)作为一个项目的产品用户,是很需要建筑师从选址到规模、功能、造价、前期方案、建设流程等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建议。“在项目立项之前,建筑师就是陪跑的角色,站在客户的立场为他们出谋划策。这也是作为设计方征服客户的核心竞争力。在建筑设计完成后,建筑师还需要统筹大量的专项设计,把控项目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和效果。从小样到上墙的样板,到最后的组合样板,都是要建筑师签字确认后才可以施工……从而保证项目的完美落成。这要求建筑师掌握大量设计以外的知识。”
陈冬平大学本科读的是建筑系园林专业,后又在同济大学攻读过MBA工商管理学,加上十几年的建筑设计实践经验,都对她后来担任设总、项目经理有着重要的帮助。她在市场、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知识,有助于她更容易抓住客户的需求,很快地得到信任,也就被赋予了更大的权限去统筹或参与决策项目的一些关键环节,这就是她眼里广义的“建筑师负责制”。
“责任建筑师的管理能力决定了一个团队的效率。为什么现在很多项目客户满意度很低?因为项目的需求和产出不匹配,其实这还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责任建筑师在这方面的把控不够。建筑师负责制很好地解决了决策主体的归一,可以避免不同意见的消耗对项目的影响。”大约从10年前开始,陈冬平开始系统化地做一些在今天或被称为建筑师负责制的项目,并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态度。
谁说今天的努力,在明天不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来自“不务正业”的意外收获
2023年初,陈冬平意外地接到一个远在云南的项目。要说意外也不十分意外,因为这是以前浇灌的花,在此时结成了果。
该项目位于云南大理市中心的一块储备用地,找到她的是之前一个烂尾工程的客户,后来一直保持着联系,在有需要的时候为他提供一些专业帮助。去年年初,这个地块准备开发,而这个客户正任开发该地块的某集团副总。陈冬平说,对方模模糊糊有个定位轮廓,认为大概要做产业园,但具体往深了没想好,便找到她探探思路,请她出谋划策。于是她邀请对方到上海考察,看看上海院做过的几处产业园。
看到最后一个项目的时候,对方很心动,觉得这就是他理想中的园区。这家园区企业主采用的是从开发到运营全过程参与的模式,并专做产业园区的开发。这正是他们在西部市场缺少的开发类型。
然后他们就开始研究怎么把这个项目做成。在陈冬平及其他“智囊团”帮助下,客户很快解决了资金融资这一首要问题,并得到了在项目定位、功能、规模、造价等方面的专业建议。通过资源的整合,大家很快组成了四方(资方、建设方、总包方、设计方)合作团体。
陈冬平说,该项目30%以上是定向回购的,也就是有确定的使用方,里面有3万平方米是省人防办的数字中心、指挥中心,还有滇西跨境商贸的资源植入。这里面有政府的资源,也有资方的资源。“数融服务目前市场需求很大,所以产业园开发不能只做开发,关键在于资源的整合利用,不然盖了房子都空置在那儿。”
陈冬平还表示,建筑师在项目前期最大的优势在于捕获项目信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发挥引领作用,并通过借力促成项目合作。因为设计合同在整个工程中的份额比较小,力量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借资本的力量、总包的力量、建设方的资源去促成项目。建设方也需要设计专业力量帮助市场的需求、确定项目定位,比如通过其他项目经验来告诉客户他的角色定位,可以拉接哪些资源来成就这个项目。
通过这个项目,结合近期在金融方面的了解学习,陈冬平深切地感受到,建筑师的眼界决定了项目的高度和客户的信任度或者说是需求度。一个项目资金的盘活可以激活更多的项目,一旦能够形成稳定的资源链,对市场开拓是很有利的。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前期积累的资源将发挥关键作用,增加项目的成功率。陈冬平为客户提供了更为长远的市场拓展理念,这已经超出了项目本身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陈冬平和客户始终是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交流。她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有时候跟客户打交道,不要仰视他们,而是站在他们的视角思考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一些难题,当能够平视他们成为朋友的时候基本上就成功了。”
把客户当朋友一样对待,再把朋友发展成自己拓展客户的桥梁。陈冬平平时十分注重“朋友圈”的经营,她戏谑自己“不务正业”,是因为她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在和朋友喝茶、聊天甚至健身,云南的项目也是谈笑风生中建立的合作基础。她说,朋友关系是要在工作内外双重经营的,很多资源往往就是前期经营的自然落地。
她的“朋友圈”很杂,有很多建设行业的上下游的朋友,也有金融圈的、律师圈的、制造业的,还有各种多样的圈子补充进来,不断“裂变”,也在不断地丰富着她的眼界。
说起来十分有缘,记者和陈冬平的初识是在一次上海市建筑学会女设计师分会的沙龙活动上,那次她正加入分会委员会这一新的“朋友圈”。
拥抱“大数据”又向前迈进一步
采访当天,上海院的金融与数据中心专项事业部通过了公司高层决议。筹建历时半年,随着上海院承接的8个国家级算力中心的相继落成,事业部也终于要拉开新的帷幕。陈冬平和她的团队在2024年也将正式加入金融与数据中心专项事业部。
事实上,陈冬平一直在关注国家政策和战略规划,并瞄准了“大数据”这一细分分支。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央行和工信部也分别提出了金融数字化转型任务和部署了大数据产业行动。
大数据时代,“东数西算”战略下,又能衍生出哪些建筑需求?对此,上海院很早就开始铺垫布局,近些年承接了很多数据中心及银行企业总部综合园区项目,“十四五”期间,更是顺势抓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这一面向“公共算力”的细分领域建设。目前,25家国家级算力中心里已建的11个中,上海院承建了8个,陈冬平参与了其中多个项目。
2024年,陈冬平已经做好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一是做好资源储备,整合诸如银行、互联网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二是强化专项技术团队的建设。2024年,争取把部门管理运营推向正轨,做深做大算力中心领域。
陈冬平对国家战略研究的习惯,对市场的敏锐感,可追溯到2018年开拓上海院贵阳分公司的锻炼经历。那个时候,她参与贵阳的市场开拓,对她来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搭建团队、拓展客户……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转化成好的结果,很多项目花了很大的力气也会出现夭折,这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也是因为当时试错的多了,思维也慢慢地从感性走向理性,形成了自己的判断逻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近两年市场极度萎缩,很多同行面临着降薪甚至是失业。陈冬平表示,要说心里不慌是不可能的,明显感觉机会变少了,但行业不会消失,而是细分市场的变化。比如新能源、互联网、数字化等发展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发展下的配套建设,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康养、养老建筑的建设。市场的变化太快了,所以每天都要学习,要有紧迫感,站在顶层设计的视角思考布局,并通过以往试错的经验总结,让自己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只要比别人快半步,我们的机会就会更多。
陈冬平的第一个十年走得很坚实,第二个十年则思考得更多,不变的是心中那份热爱与责任。即使在当下行业寒冬,她也不作无意义的抱怨,于理性中寻求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道路。总结2023,她感叹这一年过得很丰富很充实,还把工作铺垫到了未来3到5年,但也比过去更从容了……
采访结束后,她匆匆挥别,一边打电话一边小跑奔出公司大楼,奔赴着下一场来自“朋友圈”的邀约……
记者手记:2023年,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气候愈加寒冷。有人失望离场,有人收获丰腴。除了平台的天然优势,个人的行为思考能有多少作用?春节前,本报记者走访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院副总建筑师陈冬平,倾听她的2023。截稿前,记者总结得出了“丰富、从容”的采访关键词,但彼此都觉得缺了点鼓舞。陈冬平一边看着采访稿,一边看着手上难以平衡的年底奖金分配表,担心太“凡尔赛”。她说正在和团队成员一个个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烦恼,也在摸索这样大环境状态下的振奋点是什么。节后,她修改了一稿发给记者,在接近文末处,记者看到了“行业不会消失,而是细分市场的变化”这句话,当即决定作为采访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