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北京市17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到2035年,京津冀建成气候适应型宜居城市群

本报讯 日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7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努力建设气候友好型城市,助力绿色北京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的韧性保障。

北京作为资源输入型城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导致城市供电、供水、供气紧张,使建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结构及功能受损,对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造成负面影响。

为此,《行动方案》要求,提升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具体任务包括: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气候承载力,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及功能。在街区控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等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完善中充分考虑气候要素。严格落实碳排放“双控”及“三线三区”要求,科学有效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加强气候影响、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信息与国土空间信息融合,合理布局公共消防、人防设施以及防灾避险场所,合理改建配套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建设与管理。加强气候风险规划意识,强化基础设施受气候变化影响监测和风险预警,动态评估风险等级与强度,在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审批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中长期影响因素。针对气候变化对城市降水、气温、风速、地下水位等的影响,提高城市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信息通讯等生命线系统的设计建设标准,强化关键基础设施线路互联互通建设。做好门头沟、房山等地灾后重建,充分考虑气候灾害因素,提升基础设施气候韧性。

提升城乡建筑设施适应能力。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影响,加强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建筑基础设计和结构载荷标准,推广使用安全耐久、绿色环保建材,推广智慧建造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鼓励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推行能源梯级利用、智慧能源管理,加强建筑室内温度智能调节管理。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合理布局综合管廊系统,到2035年建成综合管廊达450公里左右。

打造韧性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交通受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研究,将适应气候变化要求有效融入韧性交通建设。提高交通领域防灾抗灾能力,完善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根据气候变化特点和潜在灾害,开展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交通安全宣传,做好极端天气下的安全出行预警和管理。

《行动方案》还明确,提高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其中,核心区以降低重要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气候风险为重点,保护古都风貌和历史文物,改善人居环境。将适应气候变化融入副中心规划建设中,将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系统纳入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强化城市副中心韧性城市空间结构。协调推进京津冀大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到2035年,努力建成气候适应型宜居城市群。 (本报综合报道)

2024-02-29 到2035年,京津冀建成气候适应型宜居城市群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4312.html 1 3 北京市17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