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从工程设计视角解读2024政府工作任务中的关键词

□本报记者 陈雯

关键词一:新质生产力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解读: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高质量发展观,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我国制造业面临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崛起,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未来发展趋势。这些都需要配套的建筑及基础设施支撑,工程设计可以关注这些领域的业务市场,如工业建筑的改造升级、产业园建设等。此外,根据天强产业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建筑、交通、市政等细分领域近两年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仅工业工程设计连续三年营收增速为正。结合报告任务来看,工业工程市场值得重点关注。

关键词二:有效投资

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低效无效投资。

解读:去年末、今年初,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天津、辽宁、吉林等12省份开始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清理规范在建政府投资项目,一些项目进入了缓建、停建名单。结合报告任务来看,过去粗放式的投资开始向精细化转变,更多聚焦“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民生类等项目。工程设计企业在承接项目前,要做好充分调研分析,避免项目中途停止带来的前期投入损失。

关键词三:营商环境

报告提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推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解读:近年来,在增量减少、存量提质改造的市场环境下,建筑行业头部效应明显,表现出“国进民退”态势,民营设计企业生存面临巨大考验。2023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法治保障,以及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方面,均提出了举措。而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进程、深度不一,也需要优化、重组发展结构,以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此外,统一大市场的加快推进,将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前建筑企业只能在当地接项目,未来就可以在全国接项目,公平平等进出各地市场。关于招投标,根据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未来要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意味着除了一些涉密项目,基本所有的投标项目都会向社会公开,建立公平竞争的大平台。

关键词四:对外开放

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抓好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

解读: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海南是唯一一个既是自贸试验区又是自贸港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是更好发挥制度创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意味除了能带动基建投资、地产发展的属性,将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制度创新利好建筑业。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提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其中指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方还将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

关键词五:风险防控

报告提出:要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解读:以上论述其实在今年1月26日住建部召开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上已提过。目前已有超过200个城市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分批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并推送给银行。当时部署会上还就“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要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此外,中央财办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也表明,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要在推进“三大工程”建设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工程设计来说,可以关注“白名单”项目,积极争取应收账款回款;此外,要重点关注“三大工程”业务市场。

关键词六:乡村振兴

报告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工程设计来说,要积极关注开拓供水工程体系、“四好农村路”建设、危房改造、抗震改造、数字乡村等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业务。

关键词七:城乡融合

报告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

解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了更好地推动强国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来片面强调城镇发展,而是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乡村的同步进步也愈发重要。而城乡融合的主要矛盾是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补短板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同时县域是切入点,它既是独立的行政单元,又是城镇和乡村的自然结合体,城乡融合的重点任务也在县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各类要素的流动,都市圈的发展将带动轨道交通业务的建设。建好经济圈,交通要先行,着眼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今年四川、重庆两省市共同实施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总投资共计3.25万亿元。“三大工程”、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等,都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八: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提出: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抓好标志性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统筹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制定主体功能区优化实施规划,完善配套政策。

解读:以上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部署大部分是对国家“十四五”规划内容的再申,其中“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战略腹地是相较于沿海、沿边省份而言的,如中西部内陆的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央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新部署,有利于推动川渝地区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国务院对《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指出,要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等。对工程设计来说,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挖潜相应业务市场,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积极应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九:绿色低碳

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

解读:从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任务长期不变,主要聚焦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公园绿地建设、光伏发电、绿色建筑等方面。对建筑、水利、农林行业以及风景园林、环境工程专项设计来说,需要紧密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如在建筑设计方面,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新型建筑形式,深化BIM应用,提高建筑产业化设计能力等。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本报从工程设计视角,摘选出了九个关键词及相关报告内容,并作相应解读,供工程设计企业参考。

2024-03-11 陈雯 □本报记者 陈雯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4554.html 1 3 从工程设计视角解读2024政府工作任务中的关键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