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太湖,春意盎然、生机勃发。不负春日好时光,位于东岸的苏州湾临湖建筑天际线正被不断“刷新”。其中,尤以苏州吴江在建地标性建筑——苏州环企中心六期项目“长势”最为喜人:两栋62层的超高层塔楼目前核心筒施工至51层,与苏州湾CBD区域现有楼宇共同勾勒出崭新的城市天际线。
苏州环企中心项目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新城,项目总用地面积1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由两栋268米超高层科研办公楼、四栋200米超高层商务办公楼、两栋158米超高层商务办公楼、11栋21层-31层服务型公寓和1-3层的沿街商业组成,共六期项目19栋单体,同步开发建设。其中,六期的两栋超高层将成为苏州湾CBD的核心地标。为此,承建方上海宝冶项目团队通过优化施工节奏、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智能建造等方式,主动锻造属于施工现场的新质生产力,激发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驾马车”循序前行
走近苏州环企中心六期项目,纵向三层施工作业空间清晰可见:核心筒已施工至51层,外框钢结构正安装至48层,外框楼层板施工也达到了45层。
项目经理孙力介绍,这种“核心筒优先、钢构外框跟随”的错层同步施工组织得益于“造楼机”的应用。这是一个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可以同时覆盖3个楼层,实现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层、钢模板操作层、液压操作层和混凝土修补层竖向同步展开,也为工人们在高空作业中提供了工厂化环境及安全条件。“最快可以在4天内完成一层核心筒建设,但考虑到核心筒、外框钢结构以及楼板层这三个作业面必须保持错层同步施工,因此标准层基本控制在5到6天一层。”孙力说。
为了让这“三驾马车”循序前行,上海宝冶建设者煞费苦心。孙力介绍,核心筒起步阶段,三段式施工反复拉扯、磨合,18天才完成一层核心筒施工。在不断地摸索中,项目团队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利用BIM4D技术对整个施工方案进行模拟,以及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功效进行具体分析,终于找到了三个作业面协同施工的“秘籍”:上部结构施工以拼抢核心筒优先,计划5到6天一层;钢框架落后核心筒4层;外框楼层板落后钢结构安装3到4层。
随后,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还通过研发应用超高层垂直运输综合施工技术、超高层钢结构制作安装施工技术、超高层造楼机爬架协同施工技术、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等,确保“三驾马车”始终保持同步状态。“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孙力表示,目前三个作业面的施工节奏达到了较为优化、合理的功效和人工配比,项目建设也因此进入“快速成长期”。
“双生塔楼”齐头并进
苏州环企中心六期项目是两栋形状一致、高度相同(同为268米),并且由裙楼相连的超高层摩天大楼。“仿若双生”不仅是建成后的视觉震撼,在建设过程中,这两栋超高层也呈现出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融洽氛围。
如今,“双生塔楼”正以一样的建设速度向上“生长”。“但建设之初,2-4号楼提前一个月就进行基坑开挖,2-3号楼却晚了一个月才动工,”后来者居上的故事已成为项目总工张家和津津乐道的话题。
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超高层建筑而言,地基处理尤为关键,特别是分别要为两栋高楼分别一次性浇筑13800立方米和14400立方米混凝土的超厚底板。首先,2-4号楼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因为第一次组织这么大方量的混凝土浇筑,前期虽然做了详细的准备,但还是用了78个小时才完成”。张家和介绍,在第一次浇筑的基础上,项目部又从原材料质量控制、泵车站位、人员安排、物流组织、浇筑顺序、振捣收光、养护要求等方面继续优化施工组织,最终,在总方量增加的情况下2-3号楼的大底板浇筑只用了72小时就完成了,较第一次浇筑节省了6个小时。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张家和说,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两栋楼也是这样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由此,通过更多的对比与实践,项目部结合工程实际精心策划科技创新、研发等工作,并结出累累硕果:已完成《超高层施工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立项;申报部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工法2部;入选江苏省住建厅2023年上半年“云观摩”线上观摩示范项目;入选2023年度苏州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等。
“这两栋楼不仅外形一样,施工速度相差无几,其建筑品质也是完全一样的。”孙力有些无奈地表示,但只有一栋楼可以申报“鲁班奖”。据悉,2-4号楼将争创国优“鲁班奖”,2-3号楼只能争创省优“扬子杯”。“只要一个得奖,就是共同的荣誉!”孙力对于“双生塔楼”的工程质量信心满满。
“多维守护”防患未然
超高层施工不仅对专业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对安全生产也提出更高标准。为此,项目部多维度编织安全“防护网”,认真落实好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关键在人。针对一线工人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项目部在工程现场设立安全督导台和反省教育室,推行反省教育“六个一”,对日常违章人员进行再教育,即走一遍安全隐患体验区、做一次安全规章再教育、打一个亲人报平安电话、看一次安全警示宣传片、答一次安全专业考试题、读一遍我要安全宣誓词,用刚性的岗位职责“提醒”人、用血淋淋的事故“警醒”人、用亲情的力量“唤醒”人,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对于管理人员,明确各层级安全管理责任,做好全员履职、一岗双责。其中要求,项目经理开展“‘6个亲自’的一天”安全活动,即带班生产记录亲自填写、危大工程亲自巡视、亲自参与班组早班会交底、关键岗位履职清单亲自检查、重点区域亲自检查、亲自进行班组长谈心会。同时,根据活动精神将项目班子成员也纳入管理,每周不低于2次完整参与。
此外,项目部还应用高科技手段为安全“加码”。例如,借助无人机的空中鸟瞰优势,每天2次不定期无人机安全航拍,主要检查项目楼层临边防护完整度、临边易坠物处置情况、板面工人安全违章情况以及楼层内人员是否按要求落实文明施工以及高处作业相关要求;在塔吊以及爬架作业面设置多个360度监控对现场风险点集中的核心筒上部,钢结构作业面以及外框架平台面进行24小时监控,后台连接公司项管平台,让管理人员能够随时发现现场动态风险,并及时处置。
(本报记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