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金陵,南京金象城商业综合体犹如一艘“巨轮”耸立长江之畔,明快流畅的线条和灵动飘逸的层叠退让设计,赋予了它自然生态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之美,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
南京金象城商业综合体项目由中建二局二公司承建,总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1600余名参建人员,经过906个日夜的攻坚克难,填补了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超五星级酒店和品牌商业综合体空白。
精匠先锋:争分夺秒,基坑“绣花”
3000平方米的巨幅星空穹顶,是项目的一大亮点,波光粼粼的形态使自然生态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充满自然气息。但星空穹顶下30米处的地下室,却让建设者们犯了难,仅仅三层的地下室施工,成为整个项目最难啃的“硬骨头”。
原来,项目距离长江沿线仅650米,在淤泥质黏土与超高地下水位组成的特殊地质上开挖施工,本就极具挑战性,更何况距离基坑200米处便是拥有60年历史的长江大桥,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克服长江周边的淤泥地质,减轻深基坑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在深度为19米的三层地下室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安全系数最高、挑战难度最大的“半逆施工法”。“所谓半逆施工,如同江南刺绣一般,双面钩针,正反都得出活!”项目经理隋海涛形象地描述。
“绣花”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可面对项目紧张的工期,项目团队的“粗汉子”们不得不将细活快干,排布以“小时”为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细细勾勒出基坑中的“一针一线”。项目精准管控、以快打快的工作作风,得到属地政府的一致好评,最终仅用22天便完成3.5万方筏板浇筑,7个月内完成地下车库基础筏板节点浇筑。
创新先锋:“锱铢必较”,精益求精
南京金象城商业综合体能够屹立长江之滨的关键,是因为它有着279根,截面超1500毫米的超大矩形型钢混凝土柱,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牢牢支撑主体。每一根型钢混凝土柱在成型前,都需要提前布设中间支撑柱,它起着支撑施工构件和施工荷载的关键作用,因此支撑柱的定位和垂直度要求极为严格,其精准度需达六百分之一,如此精准的要求,一般测垂仪器根本无法达标。
前期,项目同时使用两台激光垂准仪,尽管耗时8个小时,仍达不到要求,工期也一度为此停滞。有着6年测垂经验的项目质量总监刘峰禄是项目出了名的“强迫症”,眼中容不得半分误差,他认为解决垂直度的关键是解决测量仪器的精准度。
为攻克施工过程难点,打造技术创新标杆,项目成立“隋海涛创新工作室”,先后研发“一桩一柱测垂技术”“立柱先插法工艺”等创新工法、工艺,首次创新采用陶粒板胎膜技术代替普通砖胎膜技术,有效保障了基坑支护的安全,节约了项目成本。
此外,创新工作室聚焦“双碳”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绿色、低碳、智慧施工模式,利用LOT、BIM、大数据、AI等核心技术,集成项目软、硬件系统,实时汇总数据,实现建筑实体、生产要素、管理过程的全面数字化。该方案也得到了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创新联盟会的认可与推广,并顺利举办江苏省5G智慧工地(质量、安全、环境)现场观摩会。
红色先锋:党建引领,党员示范
为解决在长江漫滩泥层支撑14.8万平方米的“商业航母”的施工难题,实现党建与生产互融互促,项目党支部积极探索“C++”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按年度计划划分“红色网格责任田”,由一名党员担任网格长并认领一块“责任田”,对各项重难点问题进行攻关。
长江漫滩地貌地下水十分丰富,汛期每日降水量达6万立方米至7万立方米,极易造成坑外地下水联动,引起周边建筑物和道路、管线的沉降。控制基坑水位“责任田”的8名网格员日夜监控,持续攻坚施工难题,首根试验桩的突破为后期单根桩的施工时间从91个小时缩短为39个小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参数。
“C++”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以网格管理压实责任,实现了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项目党支部先后获评中建二局“红色基石·先进基层党组织”“十佳党建示范点”荣誉称号,项目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真正做到党建引领赋能项目建设。
大江浩荡曳风澜,摇睡“巨轮”波港湾。南京金象城拥江而立,犹如一艘扬帆巨轮,承载气逾霄汉之势,接受着人们无尽的惊叹与赞赏。中建二局二公司的建设者们传承“铁军”精神,以奋斗之姿,打造出这座灵动飘逸的商业综合体,为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通讯员 刘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