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梦吉
近年来,北京市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纲连续获得长三角建筑企业十大青年法律菁英、华东地区建筑企业优秀法务工作者、ENR/建筑时报最值得推荐的80位中国工程法律专业律师等荣誉称号,不啻为服务于建筑工程领域的中青年优秀律师代表。张纲律师善于发现传统法律服务弊病、破除桎梏,持续用差异化的服务方式为建筑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法律服务,他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新认知,又有哪些实操的新方法,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张纲。
如何看待差异化的法律服务
记者:您为什么会提出用差异化来服务于建筑企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张纲:之所以我想做差异化的律师,提供不一样的服务,原因之一是因为行业的高速发展。其实在咱们国家这些年来经济高速的发展之下,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律师行业也都在飞速扩张。你看,这十年来建筑行业的产值规模从11.7万亿元到29.3万亿元,接近翻了三倍;而律师行业的执业人数规模从20万人,截至2023年底超过65万人,也是翻了三倍左右。这意味着行业在增长、在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提出了更多精细化、专业化的需求。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无论是从宏观上顺应时代背景,还是从微观角度去满足客户所需,做出“不一样”的差异化服务,我们认为已经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命题。
记者:那您具体做了哪些差异化的工作?
张纲:我们做了这三项不一样的事。其一,明确自己法律实务工作者的定位。众所周知,法律工作并不限于律师,而是有很多分支的,例如法官检察官,还有法学教授、法律研究学者等等。为什么要强调明确自己的定位是“实务工作者”?是因为我们发现法律这门学科的专业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有时候容易陷入到“专业陷阱”里去,变得傲慢、变得陶醉于专业名词而不知所云,从而无法给客户带来切实可行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首当其中的变革就应当从这里下手,做好法学理论与现实中法律问题的桥梁,真的能运用法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维护客户的权益,控制客户的经营风险。
其次,用标准化流程控制过程取得结果。建工行业的法律需求特点是法律关系错综复杂、证据庞杂繁多,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想要办好工程类案件,仅仅依靠个体律师已不可能,而是要通过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才行。而团队的问题是什么,是团队中的每个人的标准、能力不一,从而导致无法真正协同,这既影响了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办案质量。因此,我们花费大力气去打造了标准化的办案流程,并践行“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的方式动态的调整这套流程,这样既能弥补个人的能力不足,也能将团队最大的协同优势发挥出来。所以有人尚在以工匠型为事业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打造培养工匠平台作为我们的事业终点,并为客户创造价值了。
其三,不吝惜大力宣传自己。传统认知认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但我们除了期待这阵清风会自到来外,还常常试图主动“问天借东风”。这一点除了商业上的考量外,我们认为我们还负担这“良币驱逐劣币”的历史使命。因为既然认为自己足够优秀,那么为什么不让更多的建筑企业能够享受到这种优质的法律服务,为什么不给予更多潜力律师有更多的合作交流从而淘汰掉那些劣质的掉队人员?因此我们珍惜每一次的行业交流机会,大胆地向建筑企业以及律师同行去展现我们的工作流程、办案优势甚至是价值观水准,也期待着能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同行。
如何看待用律师为建筑行业创造价值
记者:我关注到您刚才回答的内容中,有一个高频词是为建筑企业创造价值,就这个话题,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
张纲:这个问题特别好,是大家可能都在说,但却永远都有改进空间的话题。我举个例子吧,律师每天都会遇到建工企业的法律咨询,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答复才算是为建工企业创造了价值?大家知道,律师的作用之一就是防控法律风险,于是很多同行遇到了咨询大多数就偏向于回答这有风险那也有风险,都不能做,因此久而久之企业家们笑谈律师都是“交易杀手”。因此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律师仅仅会谈风险那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更进一步,在能够风控的情况下,创造交易条件、设计交易构架,帮助企业促成交易,这才是切切实实的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记者:您提到的不仅进行风险控制,更要帮助企业促成交易确实很有新意,那您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做到的呢?
张纲:是的,相比于告诉企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而是能做是困难的。因为你得进一步告诉企业按照法律规范该如何做。之所以我强调是要按照法律规范如何做,是在表达两层含义:一是能做,如何做不是我们律师的自说自话肆意妄为,而是背后应该有明确的权威依据,不要让企业掉进坑里。二是法律规范浩如烟海,如果仅仅寻找人人皆知浮于表面的常识性规定那毫无意义,必须深挖应藏于其后的行业性部门规章、司法观点及判例,这样才能为企业做出商业决策提供深入且有效的法律支持。我还特地为我们这项有特点的服务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深挖“权威的不对称的意见”。我们也正是通过这几年来合法合规的为企业促成了多项重大交易,也为企业在诉讼端说服了法庭采纳了我们的意见,维护了企业权益。
记者:通过提供“权威的不对称的意见”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一定很受企业们的欢迎。
张纲:是的,但我们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也常常提醒自己,这一切并非是炫技而是应该踏实地落实到位。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律师是一项法律实务工作,仅陶醉于理论自嗨于术语,只会与现实越拉越远。为此我们特地制定了两套服务模式,让自己能够在行业里踏实地走下去。首先是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建筑企业做好法律内训工作。企业的效益本质上来源于日常管理,因为工作人员对法规的认知偏差导致的重大损失并不鲜见,因此我们理解的企业内训是一场一对多的咨询活动,我们根据听众们在工作中最困扰的问题展开的讲座,以解决问题,提供答案为导向,这样的企业内训才不会是走过场的过家家游戏。其次,企业遭遇疑难复杂的诉讼的时候,通常需要面临如何选择诉讼策略,这时候就需要律师急企业所急,提前介入案件,带着提供“权威的不对称的意见”的思维,提供诉讼的解决方案供企业参考,形成了建筑企业疑难复杂案件分析解决方案的法律产品。也正是因为这项法律产品广受建筑企业的欢迎,今年我打算把这项产品同步给更多的建筑企业,哪怕这家企业并非是我们的长期客户。虽然我们内部也曾担心,这么做是不是会让咱们的工作量剧增,但每每能看到企业家们在听完我们对于案件分析后的笑容后,我们也非常醉心于这份信任与诚挚,与企业家们同乐是支持我们努力走下去的重要原因。
未来工作上的期许
记者:您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介绍的非常详细,想必有很多企业家会非常认同您的观点。那么新的一年,您还有哪些工作上的期许吗?
张纲:我也思考了一下,分别在宏观角度与我们自身的微观角度都有目标需要我们去完成。先说宏观角度。大家知道因为国内外的经济周期调整,建筑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项目荒与资金荒,这是矛盾所在,但矛盾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根据当前的政策导向,国家要全力推进保证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以及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工程”建设,也就是说建筑企业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改造,在这个转型期间,必然面临着法律主体更迭、债权债务重组以及战略融资方并购等等多重法律问题。那么作为律师必须要在此时给予企业以足够的法律支持,帮助他们能够顺利地渡过该段转型期,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集中爆发。只有帮助了一家家企业,才是助力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正向循环,我们期待着在本轮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其次是微观角度。我始终认为企业家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之一,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走到今天这一步,必然在胆识、气度乃至创新、韧性的精神等各角度都达到足够平衡,因此每一次与他们的交流,都会让我受益良多,所以我在助力于企业家的同时,也可以每每从企业家的身上汲取他们的优点以缓解自身不足的焦虑。期待在新的一年遇到更多成功企业家们,相信一群人携手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