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编者按: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先导,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2024年初,上海市住建委正式公布了首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终于为上海设计之都画上了迟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发挥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现上海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最高水平,本报开设大师专栏,逐一对大师进行专访,聆听他们成长的故事和对行业作出的贡献。 约访到柳亦春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他正在事务所里忙碌着。约30名建筑师组成的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大舍),不包括以合作形式存在的10人左右的结构事务所,正在共同经营着来自海南、温州、德清、嘉善等全国各地的项目,当然还是以柳亦春最为出圈的文化建筑设计居多。刚刚完工的项目有绍兴的先锋书店,由自来水厂的水泵房、配电房改造而来,还有苏州老的园林边上的一些旧的民居被改造成酒店。正在做的有海南美术馆、温州美术馆、崇明山峰职业学校等等。事务所规模虽然不大,却也全过程参与,侧重于前期方案和与空间效果密切相关的施工图设计。之所以还专门合作了结构事务所,与柳亦春希望通过结构的提前介入,尽量以结构本真的逻辑形态展现建筑之美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在他的经典之作龙美术馆西岸馆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谈柳亦春,就一定绕不开这个作品。 悸动:做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当代建筑 柳亦春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广州市设计院工作了3年,硕士毕业后又在同济设计院工作了4年。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开启了注册建筑师制度,也为建筑事务所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柳亦春便从同济设计院出来,与庄慎、陈屹峰,三位一级注册建筑师合伙成立了建筑设计事务所。谈到从体制中出来的初衷,柳亦春说,建筑界有很多世界级的现代主义大师,但中国本土现代建筑师几乎是缺席的,随着中国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便从心底生出一种责任感、一股热切的力量,要做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当代建筑,并站上国际舞台。 大舍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在淀山湖边设计十几栋别墅。该项目的开发商购买了块比较大的地,希望未来和亲朋好友住在一起。大舍以设计费抵费,也拿了块地给他们自己设计别墅,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三连宅”。三个合伙人周末可以到那里小住,客厅、厨房、餐厅是共用的,卧室、工作室分开。设计抛弃了当时盛行的欧陆风,呈现出一个非常简约现代的风格。 三连宅建完不久,恰逢2002年上海双年展,主题为“都市营造”,同济大学伍江教授担任策展人正在遴选实验建筑师参展。实验建筑是相对于当时的设计体系下相对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的建筑而言的,是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前瞻性,有其独立思考判断、非拷贝的建筑。柳亦春及大舍此前曾做过一些实验性的建筑,因此被选上。他们在上海双年展上做了一个装置叫“草堂记”,并附带展出了一些自己的作品。当时,参展的国际建筑人士云集,来自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建筑版块的策展人对“草堂记”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三连宅也开始受到关注,作品第二年即被选送到蓬皮杜中心的当代中国艺术展,中国现当代建筑渐渐进入国际视野。慢慢地,开始喜欢这种简约现代风格的业主就会来找大舍,大舍也开始了真正独立的建筑实践。 “那是个独立建筑师或者实验建筑萌芽发展的年代。”柳亦春说,开明的业界前辈如张永和、崔愷等,经常召集包括大舍在内的一批对现代建筑新理念有共同追求的建筑师参与策划一些项目,产生了一种集群力量,对于推广当时的现当代中国建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让更多想要摆脱抄袭拷贝西方建筑风格的业主找到了他们,并吸引了一些有着专业背景的政府官员的关注和机会青睐。 成长:伴随改革开放后的两个历史时期 柳亦春与大舍的故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新城建设与城市更新。 早期为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建设了很多的新城以扩大内需和增加城市发展动能。上海也不例外,2000年开始推出“一城九镇”新城发展模式。其中,青浦朱家角定位是新江南风格。此后的十年间,大舍参与了青浦和嘉定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青浦夏雨幼儿园、嘉定新城幼儿园、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嘉定螺旋艺廊。 当时,政府的建设部门引进了很多建筑和规划专业背景的干部,也就是专业领域的干部专业化。于是,来自不同角色的专业人士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探讨如何做出一种现当代的新江南建筑,并着手组织一些新锐建筑师在青浦做了一批实验建筑。这些项目一经问世,很快在中国建筑界引起了轰动。2006、2008年,柳亦春又带着作品相继参加荷兰建筑学院中国当代建筑展、巴黎国家建筑与遗产之城博物馆中国新生代建筑师肖像展等,把东方哲学在现当代建筑中的重构思考推向国际视野。 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作为全国工业GDP主要贡献者,建起了很多工业厂房。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开启“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转型之路。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加速了黄浦江沿岸地区的功能转型与岸线腾让,正式开启了上海的城市更新时代。位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就是其中改造成果之一,从2011年起设计,至2014年完工开幕。大舍巧妙地保留场地内的原有废弃的煤料斗卸载桥,将其变为场地内和江边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作为城市记忆的承载者。同时新建部分采用清水混凝土一体浇筑的“伞拱”结构与之相呼应,共同构建为一个新的美术馆的空间整体。开幕第一天,龙美术馆就沐浴在媒体的闪光灯下,全世界知名的策展人、艺术家、收藏家汇聚西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进行了报道。随着建筑传播出去的还有中国的艺术文化和西岸未来的发展蓝图。 龙美术馆西岸馆的成功成为黄浦江贯通中文化项目的一个象征性起点,随后,大舍又设计了沿岸的西岸艺术中心、日晖港步行桥、艺仓美术馆、八万吨筒仓、边园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作品。行走其间,给人以无限遐想或哲思。世博会后以龙美术馆西岸馆为代表的城市更新作品让柳亦春真正从学术圈走入普罗大众视野。 理念:探索先锋建筑,找回失去的建筑美德 大舍探索了一种与传统建筑设计院不同的设计模式,作为注册建筑师独立注册的甲级资质建筑事务所,在探索先锋建筑理念上作了诸多尝试,做到了建筑的专业性、职业性、行业性、学术性的融合,在建筑学术及至建筑教育上作出了贡献。 此外,柳亦春与优秀结构师合作成立结构研究所,让结构提前介入项目前期,与建筑师共同探索经济美观的方案设计,打破了国内一贯的结构配建筑画施工图的低价值劳动模式。柳亦春认为,美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内在结构自然流露出的美。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结构,即木梁、木柱,既是结构本身,也是空间构建和建筑美的元素。但在木头已不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今天,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失去这种建筑的美德。重新关注建筑与结构的密切关系,把非表面符号样式的美重新带入当代建筑中,是柳亦春正在努力研究和发展的方向。这种思考在当下的中国建筑设计已产生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建筑与结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结构在与建筑合作中产生的新的可能性。学无止境,刚过50的柳亦春又开始攻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结构与建筑在哲学上的关系…… 在青浦新江南风格的探索中,柳亦春形成了“因借体宜”的设计理念,并在后来的作品中贯穿始终。因借体宜,是他从中国传统建造哲学中提炼出的一种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基于此可以在任何项目中找到项目的潜力、与地形的关系,从而设计出得体合宜的建筑。特别是在工业改造或旧改项目中,如果能运用“因借体宜”的思想,就能将废弃的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设计,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建筑设计就是一种巧妙设计,如何能够巧妙地处理,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柳亦春的设计哲学。 溯源: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美的真谛 柳亦春的建筑善用本真的形态营造文化氛围、精神力量,素雅清致的清水混凝土与江南建筑青灰色系有着某种呼应,不拘规制的几何形体似是要将人的思想也解除禁锢……这种深植于作品的文学性与他的成长教育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柳亦春的父亲是一个作家,因此对建筑类的人文社科也有涉猎。在上个世纪周遭人普遍认为建筑学就是做泥瓦匠营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知道贝聿铭这样的建筑大师、悉尼歌剧院这样的知名建筑。受父亲影响,柳亦春从小背诵唐诗宋词,虽学的是理科,但文科很好。在选择专业时,父亲认为文学未来就业空间有限,便在理科偏人文类的学科中选择了建筑学。 柳亦春回忆,从童年到今天,文学作品对他建筑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就“什么是美”的问题,他认为质朴、素雅就是美,比如白居易的《草堂记》、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现的都是比雕梁画栋的美、更讲究内在品质的美,这种价值观和审美观在他的建筑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表示,一个好的建筑师不仅需要具备建筑技术和设计手法,还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和审美观念,了解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和建筑对象物的发展,以及对美与丑的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柳亦春的工作室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文学作品,这种读书的习惯保持至今。 建言:城市管理部门应重视前期研究工作 不久前,柳亦春被评为首届上海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政府对大师们也提出了履职承诺要求,要求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大师在行业中引领作用。就当下行业发展有何建议,柳亦春确有话说。他表示,当前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以政府为主导,这种模式下,前期研究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他解释说,很多项目在决策阶段,政府需要确定项目在该地区的最佳效用和开发方向,这就需要一个由各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为政府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随着国家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过去那种快马加鞭、大干快上的发展时期相比,现在的设计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更为高质量、精细化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精雕细刻,对项目的开发方向和定位要有更为充分的前期研究。以往住宅项目只要建成就能销售获利,但现在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不在设计上下足功夫,即使项目建成,也可能面临销售困难。比如,他最近正在研究长宁区某地块,研究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探究如何与周边的地铁站、公园等进行有效连接,如何通过项目促进周边的环境更新。这样的前期工作虽然可能需要一些投入,但最终能为项目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建议,城市管理部门应该更加重视前期研究工作,并考虑建立相应的机构或制度,让社会化的设计机构能够参与到这样的项目研究工作中。 对于建筑行业,柳亦春说,任何行业都有不同经济周期的波动,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也许都是真正喜欢建筑的人,也不一定只是把建筑学当作一个赖以谋生的专业来看,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养成专业,它也可以是充实、培育和丰富生活质量的重要人文学科。展望未来,他的愿望很朴素:“希望做出比之前更好的建筑。”

2024-04-08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008.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