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市更新

“本土设计——城市更新巡展·杭州展”在杭州举行

专家探讨城市更新策略与路径

□本报记者 吴真平

4月2日,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杭州运河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本土设计——城市更新巡展·杭州展”开幕式及学术交流活动在杭州举办。

当天上午,开幕式在杭州小河公园花阶浮亭举行,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副总建筑师王健主持。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立忠,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顾浩,杭州市规资局副局长王书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主任董丹申先后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筑境设计主持人程泰宁莅临开幕式。随后,到场嘉宾为展览剪彩。

当天下午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分为学术论坛和沙龙交流两部分。学术论坛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景泉主持,8位专家进行了精彩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做《关于城市体检到城市更新的技术路径思考》的报告。他建议,城市更新先从城市体检入手,要思考城市更新与城市体检的关联性。然后他阐述了城市更新中的“轻、重、缓、急”。“轻”是指:少花钱、出效果、解决面上的问题;“重”是指:重点突出、不求大、解决典型问题;“缓”是指:缓新建、缓大建、缓低效;“急”是指:保安全、保民生、保生态。崔愷院士认为,可通过“体检+规划、更新+策划、改造+研发、亮点+引导”探索城市更新技术路径,明确城市更新关键点。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主任董丹申在《民本视域下城市更新的在地共生》报告中,以浙江青源智谷改造项目、十三湾巷片区更新项目、杭钢遗址公园等为例,介绍了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长久以来坚持“民本视域下城市更新的在地共生”这一设计哲学,聚焦城市更新的场所、形式、逻辑、方法和技术,遵循日常性、多样性、辩证性、系统性和适宜性的创作策略,采用编织、嫁接、再生、拼接、混搭等和而不同的专业手法,从而实现城市更新领域情理、技艺、法象合一的平衡建筑价值观。他强调,坚持立心民本下的在地共生是城市更新的价值与目标。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持建筑师柴培根在《北京老城保护更新中的实践与思考》报告中,回溯了自1953年到2020年首都建设的总体方针和发展历程,探讨建筑师如何跨越专业边界,逐步深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之中,从现实问题入手,不断改善身边的生活环境质量,塑造更多有温度的场所,回归基于日常的地方性。北京是城市更新的语境下首个减量发展的大城市。随着核心区控规的颁布实施,老城保护更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柴培根结合不同类型、规模、尺度的案例,从建筑师视野,展现围绕建筑本体的改造、织补、更新的成果。在更新改造中,关注公共空间的品质,以设计师、政府、居民共同协作的社会实践,探索治理与更新结合的路径。他说,如今从政府到社会都回到更务实的角度,回到日常生活的常识中,尊重大多数人对于城市记忆和情感。

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筑境设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持建筑师薄宏涛在《纹理与游走——城市更新的空间基因解码》的报告中提到,每块场地都有隐秘的空间基因密码,更新的适宜性就体现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握这些场地基因而产生的更新是具有生长性的在地设计,也呈现了对于历史原真性的尊重。他通过天津第一机床厂和重庆悦来庄稼化肥厂两个城市更新案例,呈现顺应空间密码的纹理织补以及由此产生的场地游走与全景阅读。

gad杰地设计董事、设计总监蒋愈在《冲突——极致设计理念与现实之间》报告中指出,如今的城市更新类型是以人居为主的成片城市更新,更极限的诉求、严格限制的设计工具、保护修缮更新改建多层次叠合是他们面临的挑战。蒋愈结合上海核心区历史风貌存续与城市更新发展需求并置的三个典型案例,展现gad杰地设计以“高还原度、强开发逻辑”的设计理想,以织补、衍生、演绎为主要策略,探讨精细化城市治理中“成片更新”的新思路,希望以此激活片区的文化底蕴,营造卓越的城市环境、理想的人居空间。

地平线建筑设计董事长江海东在《建筑师与城市更新——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与园博园的实践》报告中,通过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园博园这两个案例,反映出建筑师负责制与以设计牵头的EPC模式在城市更新、规建治一体化过程中,很多相应制度规范的空白与矛盾亟待解决。

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在《记忆的未来》报告中,展现了他的团队所设计的场域更新、乡村更新的案例。他从在地性和时间性两个维度,阐释了多年创作实践中的思考和策略回应,运用当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工艺来实现对传统在地文化的表达,以建筑实现记忆的延续。他认为,中国城市化进行的下半场,增量发展阶段中的种种惯性给跨增量与存量这两个时代的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建筑师应该克制对形式的单一追求,审慎考量场所更新对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应该将建筑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来应对当下种种危机,以建筑为媒介赋能城市,激发其新的活力与生机。他说,建造活动不仅仅呈现现在的状态,也唤起过去的记忆,同时指向未来。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晖带来《内容是城市更新的活力之源》报告。他认为,内容是激活城市新活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对城市品牌的一次升级,更是对城市文化的深度思考。他表示,风语筑拥有众多文化类展馆项目实践经验,如今正在转型升级,成立了新文旅研究院和城市更新研究院,进入了新赛道发展。在李晖分享的城市更新案例中,风语筑结合复合设计、数字科技、商业IP等资源优势,通过改造和内容的巧妙结合,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和形象,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风语筑还联合政府、企业、建筑师、艺术家等各方力量,运用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合力推动城市更新的进程。

论坛之后,又举行了题为“和城市为友,与时间为伴”的沙龙活动。崔愷院士充分肯定了此次城市更新巡展活动,并对学术交流的内容进行了点评。

2024-04-11 吴真平 专家探讨城市更新策略与路径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4827.html 1 3 “本土设计——城市更新巡展·杭州展”在杭州举行 /enpproperty-->